林鳳生
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畫家們能在二維平面上把三維空間里的方方面面表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他們依賴的法寶主要是幾何透視法,例如近處的物體大,遠處的物體小,兩條伸向遠方的平行線看起來會互相靠近并最后匯聚到一點。這種方法靠的是單眼視覺,這在視覺神經科學上稱作“單眼線索”。那么,印象派畫家是用什么方法來營造三維空間感的呢?那就是“雙眼視差”。人在觀察近處的物體時,兩只眼睛會產生視差,即在兩個視網膜上產生了一對稍有差別的圖像,大腦會把它們融合起來生成三維立體圖像,還能確定物體離觀者的距離。這種奇妙的現象是在19世紀中葉由物理學家查爾斯·惠特斯通爵士發現的,后來被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貝拉·朱爾茲用實驗(隨機點立體圖)證實。而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在大腦的視皮層里確實存在著一些專門探測左右視網膜像差的細胞。為了對雙眼視差有一些感性的認識,我們不妨做一個實驗。圖一是兩束菊花的照片,它們非常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樣。請試著適當調節雙眼的距離,并讓雙眼視線好像要透過它們看向遠方,直到似乎看到了三束菊花(中間的那束菊花就是左右兩眼看到的稍有不同的菊花在腦中融合以后產生的圖像)。
大多數人經過練習可以看到這束雖然模糊但立體感很強的菊花圖像。三維立體電影利用的就是同樣的原理:用兩架相距幾厘米的攝像機同時拍攝影像,然后同時放映,觀者戴上特制的眼鏡(通常是偏振鏡片),讓左右眼分別看到不同的圖像,然后大腦會把具有“雙眼視差”的圖像融合起來,從而產生立體感。
朱爾茲的一名學生泰勒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視覺現象,那就是由重復圖案元素產生的“自適立體圖”。圖二是一種室內裝飾墻紙,倘若我們盯著它多看一會兒,就會覺得眼花繚亂,墻紙上的飛鳥似乎都動了起來,組成了一個三維立體的鳥群。
讓我們用圖中第一行的紫色飛鳥來分析。注意這個圖案的特點:一是視覺元素(小鳥)排成一條水平線(視覺對水平的感覺比對垂直的敏感得多),二是這些視覺元素是重復出現的。當觀者的雙眼在注視這一行飛鳥時,左右眼的視網膜上就會各留下4只鳥的圖像。由于4只紫色的小鳥一模一樣,這就讓大腦的視皮層有點“發蒙”,不清楚究竟應該把左右視網膜上的哪兩只鳥拿來配對,因為對大腦來說,從二維圖像中抽提深度信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據泰勒說,此時大腦會“亂點鴛鴦譜”,把它們隨機配對。由于錯誤的融合,大腦“看到”的鳥,除在原來的位置之外,又在其前后增加了11個可能出現的位置,這樣看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影影綽綽的鳥群。處于一條水平線上的若干個相同的視覺元素構成的圖案,會讓視覺產生這種隱隱約約的三維立體感,此即自適立體圖。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欣賞莫奈的畫《透過樹叢的春色》(圖三)。畫中的大批樹葉朝著一個方向,形狀大同小異,組成了相似的視覺元素(稱為半重復圖案)。它們在觀者雙眼視網膜上的圖像,經過大腦融合后會產生朦朦朧朧、層次豐富的視覺效果。莫奈常說他要畫出空氣的感覺,他的畫也確實能夠給觀者這樣的神奇感受,其秘訣或許就在于此。
圖四是雷諾阿的作品《采花女郎》,畫面上斑斑點點的著色效果,也會被觀賞者的大腦錯誤搭配,產生一種很強的立體感,許多小東西,如花瓣、昆蟲,好像浮在畫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