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是最早和人類產生關系的動物之一,因此在我們的語言里,許多時候都用“豬”字去比喻事物。
豬性莽撞,所以用“狼奔豕突”來形容莽撞蠻干的人。
受人之恩而不懂回報的人,稱為“豕交獸畜”;而“牧豬奴戲”則指“賭博”。
豬個大肉肥美,是老虎最愛之物,用“向虎借豬”表示不可能之事。
豬好吃懶做,形象不佳,所以人們多貶豬褒狗,用“豬欠狗債”說明理所當然的事。
“一龍一豬”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說人在幼時大致沒有什么區(qū)別,而學問的深淺由年長而不同,于是就有了一龍一豬的差別。
“遼東之豕”則是說有些人似井底之蛙,卻自以為很了不起。據說,漢代彭寵攻打朱浮的時候,朱浮寫信給彭寵,信中大概是說:你或許自以為了不得,那么你就錯了。古時候遼東有一只豕生了一只白頭的小豬,遼東人士以為奇珍而將它獻給朝廷,后來到河東一趟,竟發(fā)現(xiàn)當地的豬都是白頭的。而你今日立了些小的戰(zhàn)功,竟想在朝廷夸口,真與遼東的豬一樣。
“牧豕聽經”是說一邊放豬,一邊讀書,用來形容讀書勤奮。據說后漢時瑯邪有個叫承宮的孤兒,8歲就開始給人放牧豬羊。鄉(xiāng)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其《春秋經》,于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后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