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緊跟

借助于“互聯網+”政務服務,基層政府可通過微博、公眾號或APP將相關政策、服務民生項目、工作動態等信息全方位對外展示,公眾只需輕輕滑動指尖,在手機上便可享受政務服務。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不僅有助于創新政府服務與管理模式,而且成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動力。但是,在如火如荼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浪潮中,個別基層政府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一些“花架子”現象:微博、公眾號淪為“僵尸號”,信息久不更新,公眾關注度低;線下跑腿少了,線上“跑腿”時間卻在增多,辦事效率依然不高;線上滿是“很感謝,已知曉”,但線下再無后文。如此種種,表明在一些地方,形式主義乘上了互聯網快車,發展成“互聯網+”形式主義。
工作群泛濫。一些基層政府的手機APP軟件、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泛濫,要求干部利用QQ群、微信群等即時報送工作痕跡,陷入“痕跡管理”誤區:數量過多,政務APP種類繁多,涉及太多工作領域,讓“事多人少”的基層疲于應付;內容同質,有些政務APP內容、功能大同小異,缺乏整合,導致一些基層工作頻繁重復“打卡”;使用過頻,有些微信群包羅萬象,通知學習、單位個人、工作生活等內容都發。于是,信息時代“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普及催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微信群異化。泛濫的微信工作群“變味”為:日常工作拍照上傳,領導偶爾點贊肯定;若有一天不發點什么,心有戚戚,如同沒有“開工”;看著兄弟單位“被點贊”,翻出數月前工作照再發;甚至發一些“雞湯”、廣告。點卯式“做秀”“拍照主義”工作、“形式主義”攀比、“點贊主義”賄賂,讓工作群本末倒置。具體而言,體現在:一是“微指揮”。上級領導坐在辦公室利用電腦或手機向基層干部發布“微指令”、下達“微通知”。二是“微落實”。在疲于奔命中,個別基層工作演化為“填表”“報數”“發照片”。于是,微信工作群由以前單純的發布工作、會議通知變成了曬照片曬政績群。三是“微滿足”。一些微信群成為“拍馬群”“獻媚群”。只要單位領導一露面,群里立即就會響起一片“領導高明”“領導辛苦”的叫好聲。爭相“獻花”“敬茶”“豎大拇指”,唯恐領導看不到自己。四是“微腐敗”。有些領導有意無意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上秀愛好、書法字畫、古董收藏、煙酒茶飲,“含蓄”地提醒下屬或有求之人,更有甚者直接索要紅包。
政務公眾號淪為“僵尸號”。在部分地區,有的政務平臺注冊后長期不發聲,對群眾留言也從不回復,網上政務平臺“空殼”化。本該生動活潑服務群眾的公眾號卻淪為“表情呆滯”的“僵尸號”:發布內容以領導動態、會議介紹為主,或者是“打卡曬成績”,稍有含金量的內容大部分來自于轉發和復制粘貼,味同嚼蠟、可讀性差;發布隨意,沒有固定發布時間,有些甚至十天半月更新不了一期,管理松散;影響力微乎其微,沒有固定閱讀群,轉發留言者少之又少。于是,有些地方的政務平臺滿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在實際運行中“變了味”。有的公眾號自娛自樂,推送一些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信息,有的甚至淪為“僵尸號”,缺乏專人打理,偶爾才“冒個泡”。一些政務微博和公眾號長期不更新,可以“媲美”“僵尸網站”;一些政務APP操作復雜,效率低下,涉及到交費、核驗證件等環節還必須現場辦理,實用價值不高;一些政務微博和公眾號除下載、關注之外,還有轉發、反饋任務。這種本末倒置的設定,不但苦了基層干部,也累了辦事群眾。最終,“掌上政務”淪為“繡花枕頭”,政務網站和APP成了僵而不死的怪胎,成了基層干部開展工作的枷鎖。
“互聯網+”秀場。QQ工作群、微信工作群、辦公APP成為“定時炸彈”,基層干部回復不及時就是工作沒落實,動態無照片就是行動沒到位,時不時再搞一下實時位置分享簽到查崗等,催生出基層工作中“互聯網+”秀場的“作秀式”“工作留痕”:一是“擺拍秀”。獲取圖片的快捷、發布圖片的便利讓此秀在微信群中可隨時隨地為之。如基層干部進村入戶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按照贈物、拍照、走人三步曲,簽到、拍照、上傳就“留痕”了,至于群眾家具體什么情況、有什么困難其實一概不知。二是“工作秀”。在網站信息平臺上,常見的就是拉隊伍、擺陣勢,動員轟轟烈烈,七分用力在宣傳報道而三分用力在活動,工作是點到即可,宣傳是精益求精、文字力求感人、圖片力求精細。三是“花架子秀”。在許多網上服務平臺中,設計上號稱功能有多么完善、便利,用起來徒有其名,建好網站即萬事大吉,系統沒有維護,服務功能沒有響應,平時丟在一邊,迎檢時還要分配訪問任務。
脫離群眾。“互聯網+”形式主義種種,使“互聯網+”成為庸政懶政的“幫兇”。在“互聯網+”形式主義中,上級習慣動動指尖下達“微指令”“微通知”,下級也習慣動動指尖發送“微落實”“微匯報”,導致一些基層干部開展工作流于形式、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一些地方將留言板打理得井井有條,將政務網站經營得熱熱鬧鬧,對群眾訴求總是鄭重承諾“馬上就辦”,表面上讓人挑不出毛病,但關掉電腦、離開網絡就把問題一推、事不關己。“互聯網+”形式主義使一些基層干部從“坐在車里轉,隔著玻璃看”變成“圍著手機轉,隔著屏幕看”,考核靠材料、布置工作靠發文,坐在辦公室里通過電腦或手機搞“遠程指揮”,以“網來網去”代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工作群多少衡量工作量大小,以虛擬空間簽到點卯評判實際工作成效,與群眾關系漸行漸遠。于是,一些網絡政務只是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幌子,互動生硬、冷漠,感情上疏遠群眾、工作上脫離群眾、利益上漠視群眾。
破壞基層政治生態。APP、工作群的便利性,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一方面,上級以各種APP使用情況為主要標準考核下級,會讓基層覺得只要搞好各種APP系統,考核就不會有問題,于是將更多精力放在這上面,而不去抓實際工作,甚至還出現了“干得好不如曬得好”等新問題;另一方面,基層干部工作本來就比較重,每天還必須得按時完成各種APP、微信號、公眾號任務,只能弄虛作假糊弄上級。于是,個別干部干脆把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當成標榜自我的“秀場”,熱衷于“曬工作”“秀經驗”,久而久之,會極大破壞基層政治生態。
消解政府公信力。僵尸化、不回應、慢回應、答非所問;服務信息不準確、想查的信息找不到、辦事功能不可用;內容更新停滯、信息準確性欠佳、頁面設計落后、系統穩定性不足;很多政務APP下載渠道不統一,甚至出現“山寨”版本,辦事企業和群眾稍不留神就上當受騙等,不一而足。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讓線上政務平臺的公信力大大降低,更會加大公眾對相關政府部門服務效能的懷疑,動搖干群之間相互信賴、相互依靠的關系。這樣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勢必讓政府部門感知群眾期盼、回應社會關切、服務公眾需求的能力大打折扣,不僅增加行政成本,還會降低政府公信力。
治理基層“互聯網+”形式主義的對策:一是摒棄“官本位”思想,二是凈化制度基礎,三是規范運行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統一建設、統一部署,避免資源浪費,提高建設效率,真正讓群眾享受到“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便捷高效,確保網上政務服務通暢、高效。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