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9個月大之前在加拿大無意間輸入的英語語音信號,沒想到成了她后來英語辨音能力的基礎。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不在于學習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于聽力辨音能力的培養。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力辨音能力、聽覺記憶能力就越強。
自從9個月大時回國,女兒安妮重返溫哥華時已經快4歲了。之前在國內進行的英語啟蒙,主要是聽光盤。在眾多的光盤中,安妮最愛的一個是清華幼兒英語的《語感啟蒙》和《洪恩巴迪英文童謠》。這兩套光盤,女兒斷斷續續地聽了差不多兩年,尤其喜歡前面的一套。
到溫哥華之后,我們只倒了幾天時差就去幼兒園了。第一天我在那里陪園。中午準備吃飯時,全體小朋友唱歌,女兒一聽就樂了,《語感啟蒙》里面有,她也會唱!于是,第一天的融入就因為這幾首兒歌而變得特別簡單。
就這樣,女兒雖然轉換了一個新環境,卻一天都沒有哭鼻子,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幼兒園。后來聽她說,幼兒園里唱的歌好多她都會。從老師的話語中,也能感受到對于孩子融入能力的贊許。
在溫哥華的頭半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延續聽歌傳統。我給安妮從圖書館借了大量的DVD。這一次,她又是自己選中了一套——Kidsongs系列。這是一套國外孩子邊唱邊跳的歌舞節目,和安妮以前聽的兩套光盤有相似的地方,只不過畫面更活潑,語速更快。
記得剛開始的一兩個月,爸爸和安妮一起看光盤,爸爸個別歌詞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于是問她。沒想到,安妮可以很完整地把整句歌詞復述出來,語氣語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盡管她不知道每個單詞的確切含義。
很快,安妮在幼兒園已經幾乎能夠聽懂老師的所有指令,和國外的孩子也能夠玩在一起并且成了好朋友,但是回家講話幾乎還是不說英語。直到5個月以后,情況才開始慢慢有所改變。老師的評價是安妮的語言進步很大。對于這個評價,當時我也沒太在意。那個時候就是覺得,反正大家都說,孩子到了國外,英語自然就會好的,也不用費心。
當時,幼兒園里也有一些從中國來的孩子。大家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些孩子在國內學過一些英語,但到了加拿大以后,他們在語言方面并沒有顯示出什么優勢,甚至在和國外孩子交流方面還要晚些。還有些孩子已經在幼兒園呆了快一年的時間,說得并不多,還有的孩子說的明顯有錯誤。這一點后來在小寶幼兒園也得到了證實。
同樣的語言環境,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的差異?以前我覺得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孩子的個人領悟能力和興趣因素。但是后來,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說英國一位學者發現,如果孩子在9個月以內能夠接觸到兩種以上的語言信號,那么這些語言信號會讓他形成記憶,這對于以后學外語會有所幫助。還有一項研究稱,日本人有兩個英文字母的音發不出來,但是對比研究兒童,10個月以內的兒童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說,辨音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退化。后來我還看到資料說,兒童期學第二語言,大腦會有分區地去存儲這些語言信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也一樣會退化。一般認為12歲是個界限。年齡越大,對于母語的依賴越強,最后,只能按照外語的方式來學習。
小寶的情形,和安妮也差不多。1歲半以前,小寶和我一起經常中加兩邊跑。和很多在國外的中國家庭一樣,我們的家庭語言也不用英語。上Daycare(幼兒園)之前,小寶的英語沒有輸出。但是他在聽的方面比安妮當時的素材要豐富得多。而且和安妮一起玩的時候,安妮有時候用英語講話,他也都能明白,偶爾也跟著學上幾個詞。之前,小寶參加了幾個月的親子班。這個班每天有個 Circle Time(老師領著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唱兒歌、讀書、做游戲的時間),也就是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小寶聽了不少,但是也同樣是沒有輸出。
等到小寶上幼兒園后2個多月就開始輸出——這一點,明顯比安妮的輸出要早很多。他輸出的語言,一聽都是老師對他或者對別的孩子說的話。而只要是他能復述出來的就會非常清楚,幾乎沒有什么錯誤。比如他咳嗽,老師說:Cover your mouth. 回家以后,每當他咳嗽的時候就會捂上嘴,同時把這句話也說出來。
在國外的這幾年,我曾經注意觀察過12歲以后出國的孩子。我發現,同樣的環境,有些在國內有過很多年英語培訓經歷的孩子,能輸出的時間也明顯要晚。而且在輸出的時候,這些孩子所講的英文和安妮這樣的小孩子有明顯的區別。具體地說,安妮這種年齡的孩子的輸出,是在聽明白別人所說內容之后的復述,在聽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是一個自然的英文思維的過程。而年齡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在搜尋過去學過的句型,思維和母語交叉,翻譯的痕跡非常明顯。所以經常會出現老外講的英語他聽不懂,他講的英語老外也聽不懂的情況。
同樣是不能說的孩子,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英語環境之后能很快地開始說,有的就要晚些,甚至復述出來的還有錯誤?
我感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聽力辨音的能力。辨音能力強的孩子,能很快把別人的話進行拆分,這個時候他們聽到的不是一個個抽象的單詞,而是一個個有意義的片段,然后對應上具體的情境,就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并且馬上可以輸出。
這一點,在成人身上也有體現。成年人在國外學英語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基礎好的提高快,基礎差的,聽到語音信號也等于無效輸入,最后知道的還是原來自己會的,新的東西因為聽不懂,所以最后對自己依然沒有用。在這一點上,12歲以上的孩子,尤其是高中階段出國的孩子,表現和成人基本一致。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國內英語基礎不好的孩子,在國外的英語環境中,上了好幾年語言學校英語還不能過關,甚至無法達到申請大學的標準。
從國內孩子的情況看,孩子對英語語音接觸得越晚,接受度越低。比如同樣的英文動畫片,如果孩子比較早地接觸過英語的語音,那么對于英文原版內容孩子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對于原版英文讀物中的英文音頻也能接受。但是,沒有接觸過英語語音的孩子,往往會要求看中文的,甚至對于媽媽用英文讀英文原版書,這些孩子開始也都拒絕。年齡越大、中文能力越強的孩子,這個現象越明顯。所以目前有些中文水平高、很少聽英語的孩子,英語啟蒙初期的排斥就比較厲害。
安妮回國后,學校的英語課有專門的聽力錄音帶,平時就在車上放著聽。結果,小寶覺得很好玩——因為錄音帶的語速非常慢。沒聽幾遍,小寶就開始輸出了。但是據我所知,安妮的很多同學聽這些磁帶想跟讀也是有難度的。
這個時候我就想,如果說,人的辨音能力真的是嬰兒期最強、以后逐年減弱的話,那么從出生以后就開始進行語音信號輸入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應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大腦中存儲了大量正確的英語語音,以后再聽到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接受和識別。這樣說來,為什么不早些給孩子提供英語語音資料,而一定要等到小學才開始很費力地去要求孩子去聽、去正音呢?畢竟,6歲以前的細水長流要比上學以后作為學科每天去學要省力得多啊!
當然,雖然接觸英語的早晚對于辨音能力甚至對于后期的英語語音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并不能說,早接觸英語的孩子以后的英語水平就一定高。就拿安妮來說,目前她的辨音能力很好,但是如果只有聽力水平,不進行英語閱讀訓練的話,那么將來她在英語上一樣是個文盲。這和咱們中國人中文說得好但是不認字一樣沒文化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