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寶寶英語好的,家長英語水平一定也很高。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英語根本就不是靠爸媽教出來的!孩子和爸媽之間,其實真正相差的就是一個正確的軌道。孩子能否走上正確的軌道,和爸媽的理念、方法有關,更和爸媽的堅持有關。剩下的就是一個手指頭的力量了。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啞巴英語過來的。盡管都曾考過幾級證書,但是就像有人說的,能把26個字母的音都發準的人都不多,包括我自己在內。那么我們到底要不要教?如果不教,孩子是不是會進步很慢?如果教,應該怎樣教?
說到英語爛,發音是一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隱性問題是我們學了太多英語國家的人目前根本不使用的表達方式。而真正的困惑不在教與不教,而是能否避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避免,那媽媽教了之后,孩子學出來的會不會還是我們以前的樣子?
當然說到不教,媽媽們也會擔心。國內沒有英語環境,如果媽媽再不教,孩子光靠聽,進度是不是會非常地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還是應該先梳理一下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
就拿孩子學習中文來說吧,一般孩子開始進行比較完整的表達應該在2歲左右。之前的2年,應該就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和儲備的階段。然后,2~4歲,孩子開始對故事情節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在大人的陪伴下閱讀故事情節比較復雜的讀物,但是大部分還無法進行獨立閱讀。4歲左右的孩子處于識字的敏感期,對認字很感興趣。識字敏感期過后,孩子會對整段的文字感興趣,有的甚至一段時間內讀書只看有字的,這也是孩子自主閱讀的真正開端。當然這個階段,有的孩子開始得早些,有的開始得晚些,早半年晚半年都沒有本質的影響。
既然規律是這樣的,那我們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3歲以前的孩子,真正的語言基本功訓練應該是聽,通過聽在大腦中建立強有力的語音信號。
聽力辨音能力的積累和提高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做家長的,只要提供孩子喜歡的東西即可,孩子能看進去能聽進去,積累到了一定的量,他自然就會有收獲。這點,不需要家長指手畫腳。所以說,媽媽英語好不好,區別有多大呢?
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早點開口,一邊聽DVD,一邊重復,同時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慢速語音來學習。其實,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的聽說規律,孩子原本有聽清楚原汁原味發音的機會被人為地剝奪了。
我家小寶,以前對字母一直不感興趣。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說她家老二2歲半了對字母還不感興趣,而老大不到2歲就都知道了。我說:我家小寶都3歲了,不是還不感興趣嗎?結果過了沒幾天,小寶忽然之間開始到處找字母!我知道時候到了,要開始教了。
家長與其做一個只知道照本宣科的任課老師,不如做一個掌控全局的校長。看到孩子需要什么,就給他提供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家長的英語水平高,對選擇資源自然非常有好處。但是英語不好的媽媽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多媽媽在論壇上做足功課,把大家對資源的解析,尤其是資源的使用方法研究得非常透徹。這樣提供給孩子的資源一樣有效。而且因為媽媽自己英語不好,所以對孩子少了糾錯的環節,孩子在媽媽面前的壓力不大,更容易建立對英語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