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月(江蘇海安市高新區隆政小學)
當前,許多小學生經受挫折或者失敗時,往往表現得暴躁、發脾氣或者進退失據。因此,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進行培育,已然是教育界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對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挫折耐受力的教育進行深入研究,探究在數學教學中,挫折耐受力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孩子在沒有認真考慮的情況下開始回答問題,從而導致錯誤的答案。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們沒有仔細地理解題目的含義。一位老師講一個錯誤率高達90%的數學問題時,他脫離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引導孩子們逐一閱讀并理解它。從最基本的句子一點一滴地講。經過仔細地檢查,許多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一個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得到了正確的答案,并且非常高興地喊道:啊,我終于找到正確的答案,原來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不正確的,現在錯誤的根源我也知道了。因此,在教師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審視問題,獨立思考,在研究中找到自己解決錯誤題目的方法。學生會變得越遭受挫折越勇敢,平添更多的戰勝之勇氣。
教師的這種教育方法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數學觀念,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豐富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的知識框架,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多樣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積累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克服挫折的信心和勇氣。
為學生建立挫折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增強自信心來征服挫折,加強戰勝挫折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定學生的挫折情境來培植學生對挫折的耐受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更多的數學難題,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表現,并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
教師黑板上在可以寫出一些需要計算的題目,并要求一些學生解決問題。在計算中,學生會犯不同的錯誤,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指出犯錯誤的學生的問題,并進行改正,讓這些學生感到失去面子,教師此時需要正確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中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正確的方法是承擔壓力,通過認真學習逐步提高自己。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三年級就出現了“千米”的概念。雖然學生們知道千米是長度測量的單位,但對于他們來說,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們感覺不到千米有多長。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這一概念,教師可以組織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跑1000米。在最初的500米中,學生仍然保持一種放松的狀態,而在接下來的500米中,一些學生喊道:實在受不了了,我跑不動了。這時,教師就可以對他們進行鼓勵:“你就要成功了,前面還有200米就能到達勝利的彼岸。”班級上其他的一些同學也叫上了“加油”的聲音。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所有的學生都堅持跑完全程。一位學生在跑步過程中不小心扭傷了腳,慢慢地走到終點。當他終于越過終點線時,全班都為他歡呼,稱他為英雄。在跑步訓練結束時,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機會,對學生進行受挫教育:“在困難來臨時,你是否想過我要放棄?如果是,那就請你想一下我們的1000米長跑吧。實際上克服困難以后,你總會想到,挫折沒有什么了不起,堅持下去就是勝利。”這樣的活動有力的啟示了數學教學。數學教材中或多或少包含著許多抗挫折教育的內容,我們應該善于發現和不斷挖掘這些內容。
在教學中,應結合自身的實踐,將這些內容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將耐挫折的思想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克服困難的喜悅,逐步培養面對挫折的信心和勇氣;逐步提高學生面對困難時的耐力。
總之,教師須要切合實際,準確而有效的研讀教材,對學生的抗挫耐受力進行培養,幫助學生在戰勝困難的大道上奔跑。這不只是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利,還會給學生未來的美好生活中帶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