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潔(江蘇常州市懷德教育集團香江華廷校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感覺語文學習枯燥、乏味。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其處于智力和心理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力和理解力較弱,從而出現厭學現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小學生語文厭學現象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現階段,小學低年級學生出現對語文學科厭學現象是由于自身缺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教學教學中,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其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興趣和效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性格特點是貪玩,集中力不強,很難長時間聚精會神地聽講,無法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在課堂學習中缺少自我管理,一些學生無法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缺少學習主動性,從而導致語文學習效果較差。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逐漸從應試教育轉向應用復合型教育,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要求,片面地追求成績提升和升學率只會使小學教育發展不前。近年來,小學教育競爭激烈,小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低年級學生處于心智發展階段,學習帶來的沉重負擔會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追求學生成績的提升,布置各種習題作業,搞題海戰術,進入應試教育盲區,從表面上看是在實行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依舊是應試教育。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缺少學習的動力,繁重課后作業以及考試壓力會引發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心理,從而出現厭學現象。
通過教育心理學研究可知:小學低年級學生容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家長的想法和教學理念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教育要求十分嚴格,給孩子心理帶來很大壓力;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也會引發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學習比較放任;一些家長的文化水平比較低,認為孩子讀不讀書沒多大關系。在這些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缺少遠大抱負,注重的是物質上的享受,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在遇到挫折時,怕苦怕難,不愿意投入到學習中,認為吃好喝好就能好好生活,學習好壞并不重要,這些錯誤的思想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一些家長注重孩子成績的提升,只要孩子成績不理想,就非打即罵,孩子缺少家庭的關愛,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
一般情況下,產生厭學心理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經常受到教師和家長的批評,自信心不強。因此,教師和家長應在學習和生活中多給予學生一些關愛,提升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不斷提升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先從簡單的問題引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踴躍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給予鼓勵和表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分享學習心得,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逐步攻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教學思想,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倡導合作學習、深入探索、積極參與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正確引導對提升學生上進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家長或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較少,忽視了學生的心理變化。事實上,很多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表現機會,讓學生創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學習,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揮長處,改正缺點,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樹立自信心,消除厭學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