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三沙源小學 王心然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都和語言功能緊密相關。因此,從低年級起就抓好語言教學工作,讓孩子從啟蒙時期就養成較好的語言素養,不但對他們的思維發展有利,更能推進后續的語文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但是一、二年級的孩子認知水平尚淺,在幼兒園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語言教育,在表達方面有很大局限性。有的孩子表述不夠流利,無法把看到的事物轉化成語言,有的孩子則是因為性格原因羞于開口說話……如何克服這些問題,促進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呢?接下來本文就來探討一下。
低年級的孩子大多集中在6~7歲的年齡段,正是形象思維占優勢的時候。他們的想象力較強,思維活潑,情緒豐富,但語言能力還不成熟,口語表達能力也一般。畢竟沒有合格的語言學習渠道,只能通過聽教師說、聽父母說,還有讀繪本來認識語言。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教師自然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能把話說好,只能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們各種語言技巧,讓他們積累經驗,慢慢地培養語言建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語言模仿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拿部編版一年級的《青蛙寫詩》來舉例。從第一段開始,教師可以通過念課文來向學生做示范。“下雨了,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青蛙說:‘我要寫詩啦!’”教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等到大家熟悉了這段話的基本內容,教師就可以嘗試著啟發大家,填換句子的內容,表達新的意思。比如“下雨了,雨點是淅瀝瀝的,那么假如下雪了,雪花是什么樣子呢?”鼓勵大家積極展開想象,雪花是沙沙地落下來,是脆脆的一碰就碎了,還是亮晶晶的像銀片一樣好看?青蛙除了下雨的時候,還可以寫什么詩呢?讓每個人把想法都說出來,討論一下。通過變換語言范例的形式來實現舉一反三,反復鍛煉他們的口語能力。兒童的模仿能力天生較強,這樣的練習能夠為他們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邁過了語言的門檻,孩子表達的積極性自然大幅提升。
前文中提過,低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主的思維。這也就意味著,要讓孩子進行語言學習,就少不了直觀的認識和感官接觸。不論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或物,還是廣闊的大自然,抑或各種奇妙的天氣現象……都能成為他們獲得知識、學習語言的工具。畢竟在小學階段,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一向是相輔相成的。孩子的語言能力獲得了發展,就具備了更有力的認知基礎。而認知范圍的擴大,又能豐富孩子的語言,為他們提供多姿多彩的素材。因此,在教學中重視起認知能力的培養,擴大孩子的體驗范圍,讓他們深入實踐中,去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獲得更細膩的情緒感觸,就成了語言教學的重中之重。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年級的后半學期,大家陸續學過了《池上》《小池》《荷葉圓圓》等課文,對荷葉、荷花的興趣應該比較大。但是在圖片里看,或者趁夏天去公園看,也只是匆匆一瞥,印象不夠深刻。怎么辦呢?教師就可以尋找一些像荷葉的盆栽植物,比如銅錢草、旱荷花等等,撒上種子,種在盆里,安置在班級的綠化角上,可以讓學生輪流給盆栽澆水,觀察植物的成長,然后詢問他們的種植心得,比如幼苗今天長出了幾片葉子?植株有多高了?土壤是硬還是軟呢?讓學生用語言的方式表述出來,這樣的種植實踐不但強化了他們的親身體驗,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內容,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靈感。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主要的表達方式,也是極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正所謂“學以致用”,兒童習得了語言能力,最終還是要將其應用于交際。同理,教師也不能只重視語言技巧的傳授,還要讓孩子積極地用語言去表達,去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要求,以及學會與他人分享愉快和煩惱等等。部編版的語文教材也專門設置了“口語交際”版塊,主題包括聽故事、講故事、請人幫忙和一起做游戲等等,還有模擬打電話的情景交際。以后者為例,教師可以用玩具電話當作道具,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口語練習,同時實現告訴他們應該遵守的交際禮儀。比如說拿起電話先說“你好”,然后亮明身份,說清要做的事情,結束后要說“再見”等等。在口語交際的練習中,慢慢滲透給學生應有的語言交往守則,比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平和,不能大吼大叫,對待同伴要友好……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培養起他們良好的交際習慣。如此一來,不但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以發展,也能掌握必要的禮儀知識,對他們的未來成長大有用途。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本身就有著強大的美育功能。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對“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認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懂得通過觀看、傾聽和閱讀去感知美、體驗美。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語言,優美動聽的旋律,還是色彩鮮明的圖畫,都能引起他們的思維活動,帶來美的感受。因此,積極利用這一特性來發揮語言的美育功能,通過語言的學習來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水平,引導他們養成辨明是非的能力,就成了教師的重要任務。
以童話故事的教學為例,像二年級上冊的《狐假虎威》,它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利用自己的計策騙過了老虎,讓老虎以為它在森林中很有威風,從而逃脫被吃命運的故事。帶領學生熟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就狐貍的形象和大家展開討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意見。故事里的狐貍是正義的嗎?不,它既不誠實,又愛撒謊,把老虎都騙倒了,還讓森林里的動物都嚇得望風而逃,靠的卻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老虎的威風,所以“狐假虎威”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自己有了實力,像老虎一樣雄壯,像獅子一樣威武,或者像獵豹一樣敏捷,才能贏得喝彩。反過來說,借著老虎的力量作威作福,就是投機取巧的表現了。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有學生會提出異議,比如狐貍之所以撒謊,是因為自己面臨被老虎吃的危險,它雖然借了老虎的威風,但卻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是有智慧的表現。對于討論中的不同聲音,教師要積極包容,并表示肯定態度,鼓勵他們踴躍發言。通過豐富多彩的童話故事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教會他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愛心。不但學生能在情感的熏陶中養成良好人格,語言能力也會有質的飛升。
到這里,對低年級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探討就要結束了。總的來說,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不難,只要教師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學情特征和性格特點,制定合理有效的語言教學策略,致力于為他們營造一個理想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會說、敢說,且愛說,相信他們的語言能力很快就會有所提升。語文教學是“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工作,只要教師細心觀察,耐心篩選,將優質的語言內容帶給學生,低年級的語言教育工作便會越做越好。學會說話,學會誦讀,但愿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表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