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東亞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在夜空中從東到西畫了一個弧,時間就過了一夜。月亮從朔到望再到朔,時間就過了一月。就這樣,月亮圓了又缺,虧了又滿,仿佛不老的神仙,照亮人間的黑夜,從未缺席,而人間的生靈卻一一老去,又一代代新生。
月亮是一個連接點,連接著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月亮無數次出現在古詩詞里,出現在傳說故事里。我們一代一代地從老師那里學,從奶奶口里聽。每年的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一起吃月餅、賞月亮,總會說起關于月亮的故事和詩。那些沒有趕回家團圓的人們,想必都會抬頭望一望圓月,希望借月亮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傳給同樣望月的家人。
雖然科技進步了,人們對月亮越來越了解,知道上面沒有嫦娥,沒有廣寒宮,但依然擋不住把月亮當作自己心中的“信仰”。尤其是如今多數人都在異鄉打拼,中秋節難以回鄉,他們還不是照舊把目光投向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