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玉龍初級中學 張志發
現實世界有相等與不相等兩種關系,不等式是研究數之間的不相等關系,它與方程、函數等方面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去解決含有絕對值的不等式(組)、含有參數的不等式,并用數軸來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促進學生對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換元等數學思想的應用。
不等式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遷移到數學之中,但部分學生對“不超過”“不多于”等現實語言的理解困難。部分學生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上存在問題,他們對“元”“次”的概念理解不準確。
不等式有三條基本性質,其中前兩條的性質與等式的基本性質相類似,學生對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第三條的理解與運用較差,他們往往通過死記硬學的方式去記憶。
學生在解不等式時概括采用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未知系數化為一,與解方程有相類似的地方,但因為解方程時遺留問題為不等式的學習設置障礙,特別是“移項”是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學生在解“絕對值”時要考慮去絕對值時的符號問題,學生往往無視符號而出錯。
數學源于生活,只有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抽象,建立數學模型,將生活化轉化為數學化,從而高效地解決問題。數學建模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他們讀題后不細細分析就認為自己不具備能力而放棄。
學生遇到的不等式多是由兩個不等式組成的,因而學生會對不等式組產生錯誤的認知,無法體會其內在的關系。部分學生對非負數、至少等意思缺乏理解。
學生在方程、絕對值學習時存在認知結構的缺失,導致在學習不等式時會出現相同的錯誤。學生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對后續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時,不去分析與“一元一次方程”之間的異同,導致解題時出錯。
學生對“不等式兩邊同乘以(或除以)一個負數要變號”缺乏深入的理解,學生缺乏生活經驗的支持,無法理解,去死記硬背這條性質,他們只能通過反復的鞏固才能記住在不等式兩邊同乘以(或除以)一個“負數”時會改變不等號的方向。
學生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感悟不深,他們難以正確解決含有數軸的題目;學生對轉化思想的感悟不深,導致學生無法將方程與不等式聯系起來;對分類討論思想感悟不深,學生解決含有參數的不等式會出現錯誤。
不等式的內容是基于學生掌握等式、方程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可以通過概念同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化,這樣能易于讓學生所接受。教師要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去認識、理解概念,能使所學的概念得到鞏固,讓學生將所學的概念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使概念變得系統化。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學過不等關系,教師要通過一些測試題引導學生將等式的運算運用到不等式上,學生通過對比等式與不等式的異同,避免他們在不等式計算中出錯。教師要抓住不同點,通過實例教學,讓學生同化知識結構。
學生在學習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后,通常會出現理解不透徹的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例感受不等式的基本性質,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學生的計算能力不過關,他們在計算中容易出錯,教師要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計算能力,及時發現錯誤的原因,從而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學生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要運用類比的方法理解不等式(組)解集的內涵。
學生只有掌握解不等式的基礎知識,所學的內容就易于接受,如果基礎不牢,就會難以接受,并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解關于絕對值的不等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并結合數軸進行分析,歸納出結論:|x|>m的解集是x>m或x<-m;|x|<m的解集是-m<x<m。這樣,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能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師往往借助于等式的概念引入不等式的概念,這樣學生易于接受,但學生易將等式的運算應用到不等式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它們性質的差異,這樣就能減少學生出錯的可能性。在學生易錯點設疑,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從而讓他們深刻理解知識,同化認知結構。
不等式教學要融合數學思想,教師要將數形結合、方程與函數的思想應用于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用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含參數的不等式,用化歸與轉化思想將其他形式的不等式轉化為整式的不等式,將知識與思想融合起來,將學與用聯系起來,讓學生探尋其內在的本質。很多學生在解不等式時會參照書上的步驟,沒有依據式子特點去發現新的解法。教師要注重數學思想的轉化,提升學生的數感,讓他們能運用新的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
教師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能洞悉數學本質,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能合理運用抽象、概括、提煉、構建提高他們轉化、遷移的能力。學生往往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去解題,教師要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在思考、質疑、交流中擺脫思維定勢,靈活建立模型,發展數學思維。
總之,在初中數學不等式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聯系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對它們的性質進行比較,分析學生解不等式時出現錯誤的成因,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