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平洛鎮初級中學 龍勝利
人類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來感知世界,在大腦中形成一系列對客觀世界的初步印象,即思考過程中最基本的感性認識,必須通過認知、思考等步驟才能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進而形成更高級、更復雜的思維。而初中數學作為小學和高中數學學習過程的中間階段,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擔任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任務。那么,學生應該通過何種途徑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呢?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需要重新適應教學模式才能更好地接受現有的學習節奏。與小學的灌輸式教育不同,學生需要脫離曾經的教學模式的束縛,但因為適應性不高、心理調節能力差等主觀因素,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障礙,而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工作者,必須提升課堂的引導性,增加數學情境引入,加強初中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初中數學學習的自主性,才能幫助學生克服障礙,進入初中的學習模式。至于學生,也必須加強與老師的互動溝通,在數學中發掘自己的關注點,有意識地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生搬硬套公式,也應該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合起來,通過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引發自身對初中數學學習探究的強烈欲望,教與學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初中數學關于拋物線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填鴨式教育,強制學生記住拋物線的一般形式是y=ax2+bx+c、頂點式及交點式的對稱軸和頂點坐標公式,由于字母繁雜,形式多樣,學生只能囫圇吞棗,遇到類似題目大腦中尚未建立清晰完整的概念體系,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倘若在相關知識內容概念講授之前,教師能夠以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情境引入,諸如拱形橋、定點投籃時球的運動軌跡此類,情境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拋物線學生就能很容易建立初步概念,在接下來的課程中,也會有意識地與事例結合起來,運用空間想象能力,與書本知識相結合,形成相關內容的知識框架。
古往今來,在延續至今的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共識便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必不可少的。教師作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必須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出嚴謹、專業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提高數學語言的運用頻率,在諸如此類環境的熏陶下,學生出于一種天然的對教師的畏懼或崇拜心理,會做出模仿教師語言、行為、思維方式的舉動,并在愈發深入的學習研究過程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積淀。因而,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有意識地在課后鞏固練習中將數學語言、思考方式加以運用,二者相互合作,對學生提高自身數學語言能力的掌握程度,進而提高學生自身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幾何證明類問題中,倘若一道題需要求證AB=CD,學生在解題步驟中,應該先寫證明,再一一寫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倘若題中所問是AB與CD之間有何種關系,則應在寫下“解”之后先寫結論二字,闡明AB與CD之間清晰的數學關系,才能在下方繼續寫清楚自己得出該結論經過了哪些思考步驟。除此以外,在此類問題中,教師應加大對數學語言應用的強調力度,對于特有的數學符號不得以中文漢字互相代替,闡述證明步驟時語言必須書面化、嚴謹化、簡潔化,符合學科教學特點,不得以口語化的冗余繁雜語言形式呈現。比如“將等腰梯形ABCD轉化為以AB為底的等邊三角形,頂點為E,C、D分別在邊BE、AE上”與“分別延長邊AD、BC交于一點,交點為E”相比較而言,后者語言顯然更加簡潔明了,符合數學語言應用方式,更讓閱卷教師一目了然。
思維方式是人類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指人類看待客觀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對人類的言行舉止起決定性作用。學生處于初中學習階段時,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思考問題的角度呈現單一化趨向,在大腦中形成直線型思維,不利于學生在之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地針對各種具體突發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不利于學生應變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方面必須加強引導,培養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而學生也必須從自身出發,有意識地轉換常用的某種單一思維,嘗試使用所學用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
例如,在立體圖形求體積的類似問題中,對于一個不規則卻可以被分割成為數個規則立體圖形的幾何體,學生通常會采用分割的方法,通過將數個規則立體圖形的體積相加,從而得出所求。除此以外,學生也可以轉換自己慣用的思維方式,使用割補法得到所求答案,簡化了計算步驟,降低學生的出錯概率。
數學絕不僅僅只是應試教育的一個科目而已,而應該是學生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的工具,通過實踐所學內容,培養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探索鉆研精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初中數學作為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