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陳俊學校 劉慶全
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見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而在我國發展素質教育的初期,數學就已被列入我國中小學生的必修科目,因此數學成為學生學習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縱觀我國現有的初中數學教學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會發現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整體學習質量并不理想。對此教師應設計針對性措施來改善此類現象,將具備探究性的問題教學法引入初中數學教學,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學習到足夠多的知識,還能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
初中生群體正處于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其更能接受新事物且求知欲足夠強烈,因此此時期的大多數學生仍能在學習中保持學習激情。但分析我國初中數學教師群體所創造的數學課堂,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中普遍掌握絕對主導權,學生則是按部就班地依照教師指示而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長此以往,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中消耗掉學習熱情,還會令學生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意識,使原本充滿探究意味的數學課堂變成單純的知識灌輸場所。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問題教學法對于教師和學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將其應用,更多時候是將其用作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但實際上,問題教學法所具備的探究性能引導學生萌發思考心理,教師可在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落實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
例如在《正數和負數》的課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該課時中幫助學生掌握正數與負數相關的數學概念的實際應用。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選擇直接講解概念的形式來令學生了解課時學習內容,但在該過程中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為能使學生更輕松地掌握對應知識點,教師在該課時中應用問題教學法時可考慮嘗試強化課堂探究性質。如教師在講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這一知識點時,部分辨析能力較弱的學生容易對此產生疑問。對此,教師可提出問題:“如何以個人所能理解的形式來表達這一數學概念?”在提出問題后請學生思考并給出答案。為令全體學生都能投入思考過程,教師還可在照顧學困生的基礎上通過數軸、圖形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初步的思考方向,不至于一頭霧水。教師在學生思考結束后收集并總結學生思考結果,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數學本身是嚴謹、科學的,且其在嚴謹之中依然保留著無限質疑的可能性。初中生群體在接受過小學時期的系統數學學習后,自身普遍已經具備初級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技能,導致學生在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定勢思維出現,從而在完成數學作業、測評等驗證數學學習成果的環節中形成非智力因素錯誤。而教師群體在發展學生質疑思維這一教學方面并沒有刻意強化,更多時候都是順其自然地完成對應的教學流程就算成功。對此教師在應用問題教學法時應對其中的可質疑元素引起重視,以質疑性為基礎設計更為有趣別致的數學課堂,令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既能不斷夯實自身數學基礎,又能從根本上落實質疑思維的應用。
例如在《平行線及其判定》的課時教學中,學生在該課時中需要快速掌握平行線的性質以及其判定方式。在大部分學生的固有認知中,在學習幾何等方面的判定過程中,眼睛主觀判斷有著一定作用。教師并不能否認眼睛主觀判斷是絕對錯誤的,但是必須使學生學會質疑主觀判斷的正確與否。因此,教師在該課時教學前可制作一道看似平行實則可用定理證明不平行的例題課件,而后在課堂教學中將課件進行展示并提出問題:“你覺得該題中的線段是否平行?請給出判斷理由。”以此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隨后教師再用定理證明該例題,使學生意識到數學應用要有理有據,學會利用質疑來深入探索數學學習的魅力。
數學作為現代科技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但目前我國初中生的數學應用依然局限于學校等學習場所,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基本為加減乘除等,并沒有體現出數學思想的滲透。問題教學法的教學載體是“問題”,學生不僅在課堂中能接觸到數學問題,在生活中同樣與數學問題有著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在制訂問題教學法時,應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引導學生重視數學應用。
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角形”這一單元中,該單元內容從與三角形有關的角、線段組成再到三角形全等,層層遞進,學生學習起來也能有較好的銜接性。為能促使學生將數學應用的場所從課堂貫穿至生活,教師可帶領學生做一個探究性實驗,即提前準備好木質長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請學生用手嘗試拉動框架,而后教師再提出問題:“你覺得哪一個框架更為牢固?”教師傾聽學生回答后,再將“三角形的穩固特性”與生活日常進行聯系應用,令學生能快速將知識應用延伸至現實中。
總而言之,教師在探究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時,應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趨勢和現有數學水平,通過設置具備探究性、質疑性、應用性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課堂表現來隨時調整問題的層次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展開數學思考,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