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實驗學校 李慧蓮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讓學生帶問題閱讀前創設有趣情境、設置懸念,使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好奇心得到調動、閱讀興趣得到激發。具體的策略如下: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夠營造出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從而促使學生產生閱讀的濃厚興趣。凌老師執教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課開始凌老師創設了和學生猜一猜的游戲,然后引入:凌老師為什么能又快又準地猜出來?你們想學到這個本領嗎?想和凌老師一樣厲害嗎?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們當然個個興趣盎然。接著凌老師順勢引導:只要同學們認真學好這節課的內容,就能像老師一樣很快地猜出來。凌老師那精彩的情境營造出了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個個認真聽老師講課,講完課后又個個認真閱讀教材,為枯燥的計算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尚小,喜歡聽有著豐富情節的故事,依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就可以采取將現實生活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改編為小故事的方式來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分數除法》,唐僧師徒三人去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口渴了,豬八戒去化緣一個餅,三人怎樣分!二個餅呢?三個呢?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去看書,去閱讀那有趣的數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特別是在低年級教材中應用題出示幾乎都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圖文并茂,教師只要簡單編個小故事,讓學生對需要閱讀的文字產生強烈的興趣與欲望,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本。
小學生爭強好勝,教學過程中創設出使學生自己或學生之間產生認知沖突,為證明自己,他們往往會迸發出強勁的學習探究熱情。如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
首先給出下面各數字: 80;72;585;78;120;267。判斷被2除余數為0的數字是( ); 被3除余數為0的數字是( );被5除余數為0的數字是( )。
我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做完了就馬上舉手。我耐著性子等待全部學生做完,結果整整花了15分鐘的時間。然后請幾個同學起來介紹自己的方法,結果全在我的意料之中:把這些數字一個個地分別去除以2、3、5。此時我就順勢引導:這種方法好是好,就是太耗時間了。如果是我,你任意說一個數字,我就可以很快地說出那個數能不能被2、3、5整除。(學生聽后表示懷疑)不信的話,你們來試一試。學生們馬上像炸開了油鍋似的個個都來考我,學生們說一個數我答一個,然后用電腦計算器來驗證,結果全對,此時孩子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我就問:你們想知道這個秘訣嗎?(想)想的話請你認真聽。我就邊講邊出示能被2、3、5整除的規律,并問學生:你們想變得跟老師一樣厲害嗎?(想)想的話就讓我們大聲地把這些規律讀幾遍并記在自己的腦海里。孩子們讀這些規律的時候個個都興趣盎然,一下子就把這些規律給記住了。
導向,就是引導學生對閱讀目標進行良好的把握,有了明確的目標作為指引,學生的閱讀效率更高。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往往缺乏目的性。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沒有對閱讀目標進行擬定,學生有可能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學起。對于數學課堂中的閱讀來說,同樣如此。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設計明確的問題,或者擬定閱讀提綱,引領學生有效閱讀。具體的策略如下:
眾所周知,瓦特發明蒸汽機源于看到開水在沸騰時壺蓋啪啪響,瓦特在想:“是什么推動壺蓋呢?”這一問題的思索發明了蒸汽機。問題是學生思考的根本。問題的設計,實質上是創設一種以激趣為前提,以思考為核心,以獲得知識并形成創造個性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抓住學生心理,驅使學生去完成閱讀過程。因此,為了引領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可以設計導讀問題。例如,教面積和面積單位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前,我先向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什么叫面積?如何比較兩個物體面積的大小?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設計這樣的導讀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提高閱讀效率。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由此可見,雖然學生是數學閱讀的主體,但教師要做好閱讀的引導工作,否則就是對新課程理念的違背,也會喪失閱讀的成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然后提出閱讀要求,以問題形式列出導讀提綱,規定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內容。學生按照教師列出的導讀提綱,進行閱讀、思考、討論。為更好地落實數學閱讀,教師應做好啟發引導。以“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對圓的意義有了初步理解之后,出示閱讀提綱:掌握圓心與半徑、圓心與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系;認識圓是一種什么圖形?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學探究,努力引導學習小組按照閱讀提綱來討論交流,讓學生對圓心與半徑、圓心與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有全面、深刻的把握。這樣既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實踐證明: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的指導,有助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思維帶有具體形象性。小學數學教材中配了很多生動活潑的插圖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所以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材插圖的作用,讀文字之前,指導看圖,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然后圖文對照讀文字,由圖入文,圖文對照,加深理解。
如在二年級數學上冊數一數與乘法時: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書中的插圖,要弄清兒童樂園中有什么游戲?每種游戲里面有多少人?小朋友在玩小飛機時一架小飛機只能坐兩人?(圖上四架小飛機)求什么?怎樣算?由于這些插圖就是一個故事情節的體現,所以學生邊看圖邊讀文字思考問題,學習效果很好。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該要求學生根據提綱做到一邊閱讀一邊勾畫,如將關鍵概念圈出,對關鍵數據進行標記,畫出相關圖形;先整體粗讀,不懂就細讀,關鍵處精讀,知道哪些可以讀懂,哪些還有困難,讓學生帶著問題讀。這樣不僅讓學生在重點、關鍵地方多分析、多思考、多動手動腦,還可以幫助學生自覺地把握教材重點,找到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具體要學習的內容,運用學具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例如拼一拼、擺一擺、移一移、剪一剪、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如確定位置、平移與旋轉等教學)。通過在閱讀過程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總之,持之以恒,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無論是我們還是學生,都應該在日常的實踐過程中對數學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進行及時的研究和總結,做到對閱讀策略進行優化,促使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