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浦口街道棠頭溪小學 蔡波峰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才需求發生了巨大轉變,已經由知識本位轉變為能力本位,要求人才具有過硬的知識、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互助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互助學習中,共同協作解決各種生活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在互助教學模式中,學生要根據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互助,借助互助去實現深度討論,并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ブ虒W模式,回歸了學生主體地位,展現了學生作為數學學習主體的重要地位,使數學教學更為關注學生能動性,從而不斷優化了教學質量。
在傳統教學中,多是通過教師解答問題,推進數學教學。從長遠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被動思考,使得學生如同提線木偶一般一撥一動,毫無主見,影響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致使學生養成依賴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探究式互助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斷鍛煉思維發散程度和敏捷性,促使學生更好地培養創造思維,進而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例如,在長方形周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互助。教師為學生準備小木棒、火柴、可拆卸的長方形塑料支架等教具,讓學生在互助探究中自主構建長方形周長公式。教師拿出長方形塑料支架,讓學生拆一拆、比一比、量一量塑料支架的各個邊長,發現對應邊長的相等關系,理解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四個邊長組成,然后讓學生自主總結長方形周長公式。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究互助的過程,讓學生4人一組,思考如何運用數學公式計算長方形周長,并引導學生敢于創新,將自己的想法與同學進行分享討論。經過討論,學生得出了很多結論,比如:依次疊加四個邊長、長+長+寬+寬、2×長+2×寬等。最后,讓學生對這些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進行討論,分析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從中找出最佳的計算方式,如此一來,使得學生在探究互助中發展了思維能力,數學思維變得更加靈活。
我們都知道,小學數學學習關乎學生未來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社會活動,是學生今后發展的壘土式科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元素,不但契合了教育改革要求,還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感知、理解數學知識中所包含的數學信息、算法、數量、大小關系、數量關系、符號轉換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而提升了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式互助,讓學生在互助學習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助完成教師所設計的購物活動。教師可以在網上購買一些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玩具教具,然后在各種物品上貼上價格,如書本12元、積木5元、橡皮2元、玻璃瓶9元等,讓一個小組的成員互助完成購物清單。購物清單需要體現多樣性,比如,清單一:買2個橡皮、1個玻璃瓶和3個積木;清單二:總共有43元,如何正好花完這些錢;清單三:如何運用50元買到更多種類的物品等。當然,為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超市導購、收銀員、顧客等不同角色,讓學生在購物互助中更好地認識人民幣。同時,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跟著家長去菜市場、超市買東西時,運用所學知識去計算物價。這樣一來,數學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數學學習變成了大家一起探究、尋寶的旅程,學生也能更好地感受數學的價值和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互助式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在互動中彌補自身不足,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運用互助模式,讓學生在互助中發現學習伙伴存在的問題,并在討論中幫助對方更好地理清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由于小學生的合作能力則處于起步階段,教師要通過引導去幫助學生掌握互助的方式,從而實現應用彌補式互助,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比如,在連乘教學中,一些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連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教師可以利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連乘運算的數學思想:新學期開學了,小明和同學們一起買文具,已知需要買12個橡皮,鉛筆是橡皮的3倍,作業本是鉛筆的4倍,那么需要買幾本作業本?這個問題涉及了三個數學量,即鉛筆、橡皮和作業本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文字分析,難以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互助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連乘的計算方法。在合作學習中,一個小組創造性地運用了數形結合思想,化解了這個問題:運用黑色水筆畫出一段線段,表示橡皮;運用紅色水筆,畫出黑色線段的三倍線段表示鉛筆;運用黃色水筆,畫出比紅色線段的四倍線段表示作業本。通過一個直觀的圖像,一目了然地觀察出問題中包含的數量關系。教師將這個互助學習結果進行展示,如此可以讓學生清楚地掌握不同事物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知識。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順應教育改革要求和時代變革要求,最大限度發揮互助模式在培養學生數學思想、能力和應用意識中的作用,將小學生培養成新型綜合人才,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