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匯龍小學 仇春媚
活動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建構方式。當下,許多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活動組織教學,并取得良好成效,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不少問題。諸如數學活動走流程,數學偽活動、虛活動等現象層出不窮。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行色匆匆”,并沒有獲得真切感受、體驗。活動流于形式,浮光掠影,學習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凡此種種,都是有外在活動而沒有內在體驗的表現。為此,我們倡導“活動體驗”的學習方式,用“活動體驗”去打開學生數學學習之“源”。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引擎。動是問題的土壤,能萌發學生的數學思考。筆者在數學教學中,通常總是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數學活動,待學生有了一定的感受、體驗之后,待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之時,學生自然能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中的《平均數》,很多教師都是先出示問題,然后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展開所謂的探究。這樣的問題,是教師預設的,對于學生來說不能構成認知沖突。筆者在教學中,借助數學活動,引發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形成認知沖突。活動一:每組隨機各出一名學生PK套圈。活動中,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每組隨機一人能代表我們組的水平嗎?于是,學生要求每組選相同的人數PK,于是進入活動二。活動二:每組派相同的人數PK套圈。活動中,有小組提出這樣的問題:每組人數相同,總數就能代表每組套圈的整體水平嗎?于是,有學生建議,應該不管每組人數多少,讓他們都參加,然后算一算平均每人套多少個,于是進入活動三。活動三:每組人數都參加PK套圈。由此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怎樣計算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呢?在活動中,學生逐步建構出“移多補少”“先合后分”等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體驗到“平均數的意義”,即平均數代表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它比最高值要低,比最低值要高。
有了這樣切身的體驗,學生就能認識到: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并不是每個人實實在在地套了這么多。因此學生在遇到這樣的問題“小紅身高145厘米,她到一個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里游泳,會不會有危險”時,都能結合平均數意義進行解釋。活動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將活動引向深入。
數學活動的價值在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體驗的目的是為了催生學生的數學發現。過去,有教師也設計活動讓學生參與,但學生卻不能從活動中有所發現。究其根本是因為數學活動沒有切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導致學生感受膚淺。活動體驗,要求教師要將活動切入學生“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向深入。借助于自我數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發現。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可能性》,有教師在出示教材例題后,就出示問題,導致學生的摸球活動很倉促,有學生甚至不摸,直接說出結論。因為袋子里一共就兩種球,并且兩種球的個數相等,摸出來的球不是紅球就是黃球,并且摸到的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一樣大。對于這樣的數學結論,學生幾乎都能脫口而出,但卻沒有形成真正的隨機體驗。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摸球活動,對學生不提任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摸球,還有的負責將袋中的球搖均勻。通過摸球活動,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感受,形成了多樣化的認識。有學生說:“每一次不是摸到紅球就是摸到黃球”;有學生說:“摸到紅球的次數和摸到黃球的次數差不多”;有學生說:“開始摸時,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次數相差很多,隨著摸的總次數的增加,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次數就差不多了”;還有學生說:“剛開始摸球時,摸到紅球和摸到黃球的次數相差一些,但我相信,隨著摸球的次數不斷增多,摸到黃球的次數和摸到紅球的次數一定差不多,結果果然印證了我的猜想”……
數學活動不僅僅是機械的動手操作活動,而且是融合了學生數學思考、數學發現的數學學習載體。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地感受、充分地體驗。上述數學活動,正是由于筆者的不吝時間,才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生成發現。正是由于學生有了充分的活動體驗,才催生了學生的數學思考。
學生數學活動的目的是培養自我的學習力。學習力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能力,是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華東師范大學龐維國教授認為,“一個人的學習力主要表現為:建立在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掌握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活動體驗,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力的悄然生成。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射線、直線和角的認識》,有教師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觀察射線、直線和線段,學生似乎也能直觀地發現射線、直線、線段的特征,但這樣的教學,學生活動形式單一,只局限于視覺的看,活動內容單薄,沒有多樣化的變式,活動感受膚淺,只停留于射線、直線和線段的外顯特征,對“無限”概念沒有形成體驗。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自身認知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比如“找一找”活動,出示多種線,有直線、彎線、折線等,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突出“直”的本質特性,發展學生的分類能力;比如“指一指”活動,出示“直直的線”,讓學生用手指指,從“哪里”到“哪里”,突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直線沒有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等,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比如“想一想”活動,就是讓學生閉眼想想“有始無終”的射線和“無始無終”的直線,發展學生數學想象力;比如“畫一畫”活動,主要讓學生將掌握的射線、直線和線段特征外化、展示出來,并通過這種外化展示,抽取本質屬性,將學生數學認知清晰化,形成本質認識。
數學活動是學生體驗的源泉,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數學活動中建構、發現和創造的。數學活動不能走馬觀花,而應讓學生步入體驗的層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數學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活動和體驗是相互交融的。通過活動體驗,可以打開學生數學學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