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 梅 楠
過去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時存在這樣的現象:過于重視形式定義、輕意象表征,重視定義的語義分析、輕視過程的現象等。而這就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數學概念,無法理解概念的本質,無法形成知識相互轉化的能力。對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給小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空間,自主抽象出數學概念。而數學問題是深度學習的關鍵,通過解答數學問題,學生能夠學習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觀念。因而,接下來,就問題驅動在數學概念深度學習中的有效應用,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抽象、單調的數學概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想有效教學數學概念,就需要借助問題情境,用其建立起感性經驗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一方面,促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將要學習的數學概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從哪里來”“解決什么問題”,對數學概念形成初步認知,從而為深入學習數學概念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時,為了激發學生概念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故事性的問題情境。首先,講述故事。北宋有個大將軍名字叫作狄青……他還拿了一百枚銅幣許愿:“如果這次出征能夠打敗敵人,那么這些銅幣扔在地上,鑄有錢字的那一面一定會全部朝上。”許完愿之后,狄青就要扔一百個銅幣。然而,聽到的官員們都勸阻他放棄這個愿望,他們怕失敗之后會動搖軍心。可是,狄青固執不聽,將銅幣全部扔在了地上。那么,狄青是否能扔出一百個銅幣的錢字面全部朝上?在講述完故事之后,學生對于故事結果心癢難耐。而為了揭開這個謎題,我引入了“分數乘法”的概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尋找故事的答案。而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動力十足,為深度學習數學概念奠定了基礎。
數學問題是學生開展積極有效的數學思維活動的紐帶,是學生走向數學概念本質的“引路人”。所以在數學概念的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制造針對性的問題串,用問題串聯起數學概念探究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拾級而上,步步深入地抽象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時,在構筑完問題情境,引入數學概念,激發學生概念探究興趣之后,我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串,牽引學生一步步地經歷“分數乘法”概念產生的過程,深刻理解數學概念。問題一:分數如何表示可能性大小?問題二: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是什么?問題三: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存在什么內在聯系?問題四: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問題五: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問題六:狄青扔出一百個銅幣的錢字面全部朝上的概率為多少?學生在問題串的指導下一步步地往前走,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難點”“關鍵點”一個一個被解決,最終達到了全面、深刻認識問題的目的。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分數乘法”有了全方位的認識,而且提高了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基于問題驅動的數學概念深度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數學概念。而在新課程理念的滲透中,教師可以使用啟發式策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知識,概括、簡化出數學概念,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運用數學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時,在提出問題串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餐墊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數學概念相關問題。首先,按照“好、中、差”生平均分配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以好帶差積極學習數學概念;其次,讓每個小組的成員圍坐在一起,給他們分配一張A2紙,要求組內每位學生劃分出自己的一塊區域,在自己的區域上寫下問題探究過程,總結知識;然后小組成員根據問題串,一一探究、解決問題。如問題三,“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存在什么內在聯系?”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學生先回顧了分數加法的知識,又回憶了整數乘法的知識,然后將整數乘法的意義施加在分數乘法上,從而得出了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的內在聯系,即相同的分數相加就等于此分數乘以其數量。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索-解決-總結”的思路,逐漸從知識中剝離出了分數乘法的本質,實現了數學概念的內化和輸出。
綜上所述,基于問題驅動的數學概念的深度學習必須經歷“問題情境-問題串-自主探究”這三個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發概念學習興趣,螺旋式經歷數學概念,自主發現數學概念的本質,深刻理解、運用數學概念,從而實現數學概念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