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實驗小學 楊春華
所謂“知識起點”即學生自身的學習經驗、知識儲備等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就是要聯系學生學情,探究數學知識的承接方式,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切實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不同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師要遵照學生的“知識起點”,制訂合理、有效,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避免課堂教學隨意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在現實中,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忽視或低估學生的知識起點,導致教學邏輯失當。尊重學生已有知識體系,需要開展學情分析,認真了解學生的數學認知,優化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來契合學生的知識需求。如在學習“小數”與“分數”概念時,盡管教材中也明確了“分數”的不同含義,但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對“分數”的理解仍停留于“份數”層面,更不了解“小數”“分數”“比”的真正含義。所以教師在面對學生實際時,要認識到學生對相關概念的認知偏差,鉆研教材內容,優化課堂教學計劃,化解學生學習疑難。在導入“分數”時,將1米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而1分米就是1米的“”。這樣很多學生能夠順暢理解,但對于“”,也可以寫出“0.1”米,就存在疑惑了。我們的教學意圖是想讓學生認識到“”與“0.1”在表示數值時是相等的,但是因為沒有講清楚,學生并未理解“十進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道理。雖然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但對于分數的意義,顯然很多學生是模糊的。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教師要關注概念的呈現,要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概念。從定義上來鉆研,分數可以表示為“份數”,還可以表示為“商”,還可以表示為“比”等。所以說,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有側重地滲透分數概念,展現分數的不同表征及意義。
在數學課堂,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的“知識起點”。如何做到科學把握?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多方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特別是在學習數學中遇到的問題等,從中來判斷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多渠道獲取相關教法,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人教版六年級學習“圓的認識”時,我們通過對學情的分析,主要從三方面來優化教學模式。一是增強趣味導入。在導入方案上有兩種。一種是引入多媒體來創設學習情景。借助于“圓”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圓”的結構,認識“圓”的特點,并且與中秋節的團圓“月餅”外形,來激活學生對“圓”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堂活力。另一種是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從動手制作“圓”形卡片入手,體驗“圓”的概念。結合“圓”形教具,讓學生觸摸“圓”卡片,讓學生從正方形、長方形、菱形等不同圖形卡片里找出“圓”形,加深對“圓”的概念理解,增強學生數學參與熱情。二是強調生活中的數學。根據教材中“圓”的概念,讓學生閱讀“圓”的定義,了解什么是“圓心”,用“O”來表示;什么是“半徑”,用“r”表示;什么是“直徑”,用“d”來表示。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去畫“圓”,利用三角板的圓孔,或者水杯蓋等來進行畫圓,并將圓用剪刀剪下來,觀察“圓”的形狀;再利用對折方式,將“圓”對折,打開后觀察“折線”就是直徑,“折線”的一半是半徑;對折的交點是“圓心”。對照剛才所閱讀的“圓”的概念及構成,來分辨“圓心”“半徑”“直徑”等意義。三是聯系“圓”進行課堂討論。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力,在看待數學問題時,可以結合小組合作交流方式,討論生活中的“圓”,車輛為什么要用“圓”形而不是三角形,探析“圓”的特征,各組進行總結,加深對“圓”的認識。
數學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優化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在學習“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時,我們可以結合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知識,來構設課堂導入。如:小明家果園有32棵桃樹,去年每棵桃樹平均產桃7個,去年共產桃多少個?今年平均每棵樹產桃12個,今年共產桃多少個?通過前面對“32×7”的計算,讓學生理解計算方法;接著,對今年的總桃數進行計算“32×12”,導出“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新知識,讓學生借鑒剛才的從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的方法中進行過渡,自然而然地學習“兩位數之間的乘法”方法。當然,在進行新知識滲透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啟發,特別是在“兩位數與兩位數相乘”時,要注意上下邏輯層次與關系,要讓學生對照板書結構,分層計算,對齊數位,才能準確地計算結果。教師在順承舊知,啟發新知過程中,要關注新舊知識點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指引學生發現新舊知識間的“相同點”來延伸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學生“知識起點”,對教師而言,要分析學生的年齡、認知、情感、接受年齡及思維水平,并結合數學知識,選擇合適的教學目標,融入有效的教學思路,貼近學生的需求,打造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