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文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
近些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導致了整個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老年人成為了我們社會中不容忽視的群體。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有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兩種。但是現階段養老院良莠不齊,花費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居家養老是更符合大多數家庭的一種模式,好處就是老人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下更加適應,自由度更大,但問題就是缺少必要的看護和應急處理措施。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模式,其養老建筑都存在一些問題。
環境行為學研究的是環境和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它既關注人的心理感受也重視客觀的物質環境。它探究環境和行為之間的聯系和決定要素,以此為依據進行設計,以求提升環境品質,提高環境使用者的體驗感。尤其是養老空間這種使用人群固定且特殊的空間,更需要在仔細研究老年人的行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之后,設計出真正適合老年人使用的養老空間。
所謂“行為約束”,即存在某些妨礙或者干擾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這種妨礙或者干擾是客觀存在的,也可能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不自由的感覺,或者是從認知角度把這種情境解釋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即“失去控制感”。
對于老年人來說,行為約束來自于老人本身和空間設施兩方面。首先,老人本身上了年紀,身體運動機能衰退,某些行為受到影響。當由于生理問題產生的行為約束得不到幫助會影響到老人的心理健康,他們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沒用,逐漸排斥活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另外,無障礙設施的不完善對老年人來說形成了一種行為約束,即使有的老人想要外出活動也會因為環境的原因而力不從心。
喚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過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同時加強肌肉的緊張狀態。柏萊恩的研究認為:當環境的不定性增加時,人的喚醒水平也隨之提高,二者呈直線關系;然而人在環境中的快感度與環境的不定性卻是呈倒U曲線關系。即完全確定無任何挑戰的環境不能引起和喚醒人的興趣;但人們也不愿意面臨嚴重挑戰或陷入茫然無措的境地。具有中等強度的環境是維持興趣、誘發探索動機的最佳環境,其環境有復雜性、新奇性、意外性、不和諧性等特點,人們更偏愛這樣的環境。
環境負荷理論提出,可以用向個人傳遞的信息量對環境加以描述,而把這一概念稱為環境負荷。高負荷的環境就是傳遞大量感覺信息的環境;低負荷的環境就是刺激信息量較少的環境。在所有其他條件都相等的環境中,高負荷環境比低負荷環境具有更強的喚醒作用。而環境信息會從強度、新奇性和復雜性三個方面影響環境負荷。強度即感覺刺激的絕對值;新奇性指對所接收到的環境信息的熟悉程度;復雜性也會引起與新奇性一樣的效果,環境包含的不同信息越多,認知過程就需要付出越多的努力。
而當今的城市環境中的環境信息的強度過高,噪音,擁擠,霧霾等等,老年人對環境的刺激更敏感,對環境負荷的承受能力也更脆弱,太強的環境負荷會引起老人的焦慮和不安感。盡量減少養老空間里的不良環境負荷,合理控制或者增加對老年人有益的一些環境負荷,例如用舒緩的音樂代替嘈雜的城市噪音,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負荷空間,是空間設計的重點。
空間認知是有關空間關系的視覺信息的加工過程,由一系列心理變化組成,個人通過此過程獲取日常空間環境中有關位置和現象屬性的信息,并對其進行編碼、儲存、回憶和解碼。空間認知涉及一系列空間問題的解決,如行進中測定位置、察覺道路系統、找路、選擇指路信息、定向等。空間認知主要是由路徑、標志、節點、區域、邊界等要素構成。但由于老年人的記憶力因年齡增大而衰退,對環境認知的能力也隨之衰弱,在養老空間中就更要重視標志、路徑的設計,醒目的標志、清晰的路徑更能被老年人認知,其他的設計手法,例如增加有特點的空間節點或者將大區域劃分為多個小區域等也能對老年人的空間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
(1)無障礙設施:老人的活動空間全應考慮無障礙設計,包括扶手、坡道等。
(2)材料選擇:盡量采用木材等使人感到親切的材料,同時要注重材料的功能性,比如耐臟性、防滑性等。
(3)空間劃分:活動區和休息區相互獨立,動線簡單清晰。避免全部均質化的空間,有意創造一些獨特性的節點空間,增強老人對空間的識別性。
(4)色彩應用:在不同的空間運用不同的色彩,對老年人產生不同的環境刺激,也同時便于老年人識別不同的空間。
環境行為學作為一種心理學理論,卻對建筑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設計物理空間的同時關注人心理的感受,這樣的空間才會更具精神關懷,讓人使用起來更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