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新
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可謂造型藝術的寶庫。日本奧玄寶君曾以擬人化的方式對紫砂壺作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的描述,可見紫砂壺給人以印象深刻的造型美。“天放壺”(見圖1)在造型設計上突出了一個“圓”字,壺身呈扁圓型,最初來源于鼓型,取自鼓身經過演繹后而得,曲線柔韌而有力,飽滿而富含張力;底部無足,與桌面平貼,凸顯出穩定莊重的力量感;平肩短頸,剛柔并濟,顯出肩部的勁拔之氣,肩線與壺流、壺把線條貫穿一體、一氣呵成,給人以舒張簡潔之感;壺流為一彎流,勻勢而起,流線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收口利落,優雅而俏麗,恍如鳥之脖頸,具有靈動之氣;壺把為圈把,恍若散亂的鳥翼,與之前呼后應,壺流和壺把的搭配優雅端莊,極具動勢;壺蓋為嵌蓋,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壺鈕為橋梁鈕,方中寓圓、圓中寓方,壺鈕位于整壺中心位置,是茗壺設計的關鍵部位,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流把過渡和諧。此壺整體線條流暢,各部位比例協調,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整體端莊典雅而不乏力量,呈現出形與神、氣與韻、理與法的結合之美。壺身輔以陶刻裝飾的表現技巧,壺身刻字端正有力、骨氣洞達,極具觀賞價值。所謂“壺隨字貴,字依壺傳”,陶刻與造型相輔相成,給作品增加了幾分文趣,錦上添花。欣賞此壺,讓人感受到紫砂光素器簡樸無華的自然之美,簡樸,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清新自然、追求本心的境界。

圖1 天放壺
紫砂壺的創作過程本質上也是人類的藝術活動,其創作題材十分豐富,自然界中花草蟲鳥、歷史人物典故,都能經過藝人的想象和加工變成有形的器物。正如蘇軾所說“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只要帶著欣賞的眼光和敏銳的知覺,世間萬物都是無盡寶藏,都能成為創作的靈感。此壺名為“天放”,意為放任自然,《莊子·馬蹄》中有云:“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意思是人有獨立的思想和行為、不依附聽從他人,才是真正的順應自然而行。紫砂壺創作也是如此,應順其自然,不刻意不矯飾,應來源于壺藝人的獨立思考和見解,不囿于既定的規則和前人的成果,不依附他人的意志,要堅持自由的表達和創作。“天放壺”整體造型古樸大雅,簡約中有真意,師法自然,讓人返璞歸真、明心見性,寄托了藝人對紫砂創作自由和真我的追求。莊子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效法自然。作為道家始祖的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禮的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壺在表達壺藝創作追求的同時,融合了道家哲學,無形間推廣傳承了傳統文化,讓人于一杯茗香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紫砂壺的文化包容性可見一斑。
宜興紫砂壺集金石書畫于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一把小小的紫砂“天放壺”里,寄托著紫砂藝人對壺藝創作的自由追求,融匯了道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升華了作品的主題,提升了紫砂壺的價值,也在無形中感染著觀賞者的心靈。身為一名紫砂藝人,應不忘初心,發揮自由創作的熱情,創造出具有文化價值和深厚感染力的作品,為燦爛的紫砂藝術史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