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娟
宜興紫砂壺造型多變,在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下,形成精美絕倫的造型體系,可謂造型藝術的寶庫。紫砂界內有行話:“壺中百變,首推石瓢”。“石瓢壺”,可謂紫砂器中的王者,自清代陳曼生設計“石瓢壺”起,就開啟了“石瓢壺”的傳奇之旅,其魅力恒久不息。在眾多“石瓢”器型中,以“曼生瓢”、“景舟石瓢”、“子冶石瓢”最為知名,三大“石瓢”分別由陳曼生、顧景舟、瞿子冶設計,古往今來的名家均有涉獵,對三大器型認同度極高。“石瓢壺”有其獨特的造型優勢,壺型上隘下闊、重心下移、穩重得體,各部件由三角形構成,將不同的三角形變化組合,設計出全新的壺型,無形中印證了“萬變不離其宗”的哲理。

圖1 樂砂石瓢壺
“樂砂石瓢壺”(見圖1)是一款極具個人風格的“石瓢壺”,與傳統“石瓢壺”不同,此壺遵循法度又不拘一格,形勢之妙,耐人尋味。壺身為穩定的三角形架構,拔高了“石瓢”身筒,高挺峭拔,周身線條挺括利落、剛勁有力,底部含肉、支撐壺身,顯出有骨、有肉的氣魄;壺底為三足底,三足為鼎狀,以古代青銅鼎為造型靈感,顯得挺拔有勢,突出神秘厚重的歷史之韻;壺流為一彎流,線條曲中有直,流口收勢利落有力,剛柔并濟;壺鈕為瓜蒂狀,造型別致有趣;壺身右側有一橫向扶把,與豎向彎把相交,彎把從三分之一壺身處貼合而起,與壺鈕面向同一方向,給人以視覺和諧感,壺把方便提拿,在滿足實用性的前提下,新穎奇特的造型讓人眼前一亮,壺把宛如一把大斧,顯出厚重沉穩的力度,同時構建出恰當的虛空間,虛實結合,給作品增加了空間感。此壺器身高聳、聚勢,壺鈕與壺身互為呼應,壺嘴與壺把巧拙變換,虛實之間相互轉換,顯出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藝術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可以說藝術是時代的產物。紫砂壺作為傳統手工藝品,之所以沒有被時代遺棄,始終在歷史的潮流中屹立不倒,與它的包容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密不可分。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美對于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定義。對人類而言,美是永恒的,但審美判斷和藝術形式是非永恒的。石瓢的發展演變表現了人類審美和藝術形式的變化。“樂砂石瓢壺”既有濃厚的歷史韻味,又有新穎的現代造型語言,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發于傳統而不囿于傳統,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唯有對紫砂壺藝持有深厚的熱愛,才能發揮自由創作的激情,以敏銳的眼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以鮮明的創意賦予作品與眾不同的內涵。石瓢最早稱為“石銚”,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地區教書,就地取材,自己設計了一把“銚”用來煮茶,也就是后來的“東坡提梁壺”,這就是最早的“石銚壺”。因為這段往事,石瓢壺也被認為是最有文人氣質的一把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可見古代文人對石瓢壺的情有獨鐘。石瓢是最能代表紫砂發展歷史的經典器型之一,它凝結了歷代紫砂藝人的智慧,體現了造型體系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紫砂壺由傳統粗陶制品向文人壺的首次蛻變。所謂“樂砂”,即喜愛紫砂之意,“樂砂石瓢壺”寄托著壺藝人對紫砂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壺藝傳承創新之路上越走越遠的堅定理想。
紫砂壺的價值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實用價值:獨特的原礦泥料決定了紫砂壺的實用性,是最適宜泡茶品茶的器具,作為日常器皿融入人們生活;(2)人文價值:紫砂壺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集書法、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是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3)審美價值:紫砂壺的本質是工藝品,契合中國人的審美,具有優雅的藝術形象,讓人賞心悅目。身為一名紫砂藝人,應以這三大價值作為創作的藝術定位,不斷提升自己,使作品真正實現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