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
我的兒子讀書幾乎是沒有“禁區”的。進入小學之后,學校閱讀課程布置的作業量本來就很大,許多中學生才會閱讀的書,他們一二年級就開始讀了,連蒙帶猜地啃完一本本大部頭。兒子三年級的時候開始讀《魯迅全集》,他對他爸爸說:“總看課本里有魯迅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但我對他的印象還是很模糊,感覺他像個愛發牢騷的怪老頭兒,真實的魯迅不應該是這樣的吧?”
于是,兒子每周去上課時,書包里便會帶一本魯迅的作品。老師看見兒子的課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魯迅作品也是要打個愣怔的。那段時間,班里的大部分同學還都沉浸在《冒險小虎隊》的故事里。
漸漸地,我發現了兒子讀書的套路,他不像他爸爸那樣隨意亂讀,抓到哪本是哪本,他的閱讀變得越來越有計劃性,基本是根據自己目前的需求來讀的,這讓他爸爸無比佩服。他可以自己去讀那些專業的理論書,在我看來,那些書枯燥得令人發瘋,他卻讀得津津有味。
在讀文學作品時,他習慣把一個作家的作品貫串起來讀,一讀就是一套,從處女作一直讀到成名作、經典作。這樣讀書的好處是可以對作家的一生有全面的審視,但不能太任性,因為一個作家一生的作品,經典的也就那幾部,并不是篇篇都字字珠璣。但兒子認為,只讀經典是一種業余的閱讀方式,讀全套才是專業的閱讀方式。
兒子讀書時是專注、集中的,不管讀什么書,他的手里都會夾一支筆,邊讀邊做筆記。
讀完一個作家的作品,他對這個作家的成長和世界觀以及在文學界的地位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這是一種“求甚解”的讀法,比那種粗糙的“不求甚解”的讀法要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