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吉吉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為嘉賓講解。Zhao Feng, curator of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narrates the exhibits to dignitaries at the opening day of the exhibition.
在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的古老國度阿曼,來自浙江的絲綢、茶葉和瓷器近期上演了驚艷的集體亮相——
這場名為“絲茶瓷: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對話”的展覽,通過絲綢、青瓷、茶文化展示和體驗,體現了古絲綢之路與當下生活的密切關聯,凸現了絲綢之路作為民心相通橋梁的現實意義。
該展覽是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屆絲綢之路網絡平臺會議的。活動于去年10月底在位于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的阿曼國家博物館開幕,絲綢之路沿線17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文化遺產領域的專家學者約80人出席會議。
據悉,這場關于絲茶瓷的精美展覽今年1月還在迪拜進行巡展。

中國絲綢博物館社交部副主任樓航燕現場講解。Lou Hangyan, vice director?of Public Education?Depar tment of China National?Silk Museum, explains?Chinese tea to visitors at?the exhibition at the Oman?National Museum in Muscat,Sultanate of Oman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絲茶瓷: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對話”展覽的主要策展方。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是本次“絲瓷茶”展覽的主要策展人。他表示,展覽將絲綢、茶葉和龍泉青瓷融為一體,并由三家機構聯合辦展,在他的策展經歷中是第一次,也是較為特別的一次。
他說,展覽以“絲瓷茶”跨文化對話為主線,以絲綢、青瓷展示為主,茶文化體驗為輔,通過融合式并進的展陳形式,圍繞“源、路、藝、器(物)、融”5個關鍵詞,分別從歷史與起源、分布與特色,貿易與傳播、文化與交流,技藝與展示,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工藝,融入生活與世界5個單元講述中國浙江絲瓷茶的故事?,F場的絲、茶、瓷展品共計86件/組,基本都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在展覽中,絲茶瓷如何很好地融為一體呢?趙豐拿展覽上“香”版塊舉例。香為佛使,以香敬佛,為了體現這一主題,展品也是精挑細選。他說,絲綢服飾的背后有佛像,龍泉的青瓷器具上也刻有精致的佛像。茶葉要配茶具,方顯品茗之趣、茶道之魂。展覽中,青瓷茶具盛載著香茗,傳遞著別樣的茶文化。
傳統(tǒng)的展陳形式及“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笆澜缥幕拥貓D”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發(fā)的世界織機地圖為基礎,建立傳統(tǒng)織機學術地圖的模板,邀請世界各地相關的研究者與愛好者參與,共同上傳關于織機、絲綢、茶葉的影像資料,在技術后臺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人工審核機制,呈現出一套開放共享的傳統(tǒng)文化學術地圖,使觀眾可以據此了解更多的織機、絲綢、茶葉種類和更廣的分布以及相關的文化,了解絲綢之路特別是織機、絲綢、茶葉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
去年11月12日,為期半個月的展覽在阿曼落下帷幕。如何把這個精彩的展覽留住,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們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其境地參觀展覽呢?中國絲綢博物館上線了網上虛擬展廳,感興趣的朋友們只要點點手指就能全方位觀展了。
此次展覽,也是中國絲綢博物館第一次在阿曼這個阿拉伯國家辦展。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為時幾日的布展變得并不容易。
全程參與展覽籌備和布展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樓航燕記得,她所在的布展團隊是在當地時間去年10月25日中午達到展廳現場的。這是一個400平方米的大展廳,除了阿曼國家博物館提供的幾個獨立展柜,其余的都需要布展團隊在短短的4天時間內完成。和他們一起到達現場的,還有空運來的9個大箱子,滿載布展所需的展品、模特、展架等。
樓航燕表示,在布展過程中,最難的環(huán)節(jié)是搭建展架,特別是一種博古架的專業(yè)展架。搭建又大又重的博古架,需要4、5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
而文化差異也對絲綢服飾的展示提出了要求??紤]到當地的阿拉伯文化,在展示質地輕薄較透明的絲綢服飾時,布展人員都會在模特身上裹一個內襯后再套上衣服。
在展覽籌備階段,館際間的溝通與協調也是幾經周折。本次展覽的一大特殊性是由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龍泉市政府三方聯合承辦,展覽前期,從文本到展品都需由三方共同提供,之后再匯總、論證、修改、整合,還專門成立了專家團隊。
在樓航燕的記憶里,展覽文案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她和趙豐館長還專程到龍泉實地考察,挑選相宜的展品。
此外,在籌備階段,因為無法到實地考察,展覽的規(guī)劃設計,都是通過阿曼方提供的展廳平面圖和照片對空間進行想象得到的。樓航燕說,與阿曼方的溝通也不容易。當地的通用語言是阿拉伯語,布展團隊先要將中文翻譯成英文,再從英文翻譯成阿拉伯文。如遇博物館不理解,則還需要對展覽文本進行反復闡述和翻譯,耗費不少時間和精力。

展覽現場A view of “Exhibition of Chinese?Silk, Porcelain and Tea” at the Oman?National Museum in Muscat, Sultanate?of Oman
即便到了最后的設計排版階段,阿拉伯語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到左,中文的書寫習慣是從左到右,為了將阿拉伯文置于突出位置,雙方前前后后也進行了多次交流溝通。
展覽開幕當天,趙豐為現場觀眾做了一次精彩的導覽。導覽前,他也做足了功課。相比于精通的絲綢領域,茶葉和青瓷于趙豐而言還略顯陌生,為了能夠在現場專業(yè)地講解三者的故事,他還專程跑到中國茶葉博物館和南宋官窯博物館聽英文講解,現聽現學。
另外,不同于青瓷和絲綢的靜態(tài)展示,茶葉則更多的以互動表演的方式呈現。為了展現原汁原味的茶藝表演,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表演者也專門去中國茶葉博物館學習了一番。
在展覽現場,一場茶藝告一段落,當地觀眾意猶未盡,還會時不時地聞著茶香前來問道:“還有茶喝嗎?”
這場絲茶瓷展覽的異域之旅很成功。趙豐表示,未來也會考慮在展覽的基礎上開發(fā)“絲路之綢”“絲路之茶”“絲路之瓷”等專屬旅游線路。
(本文圖片提供:中國絲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