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敏杰
鑒于當前還存在不按國家標準要求標注棉花標識、無棉花質量憑證及棉花標識中存在的不標、虛標、亂標等質量違法行為,南通纖檢所開展了2017年度棉花標識與質量憑證專項檢查,旨在通過專項檢查,摸清紡織用棉企業采購的原棉標識與質量憑證現狀,引導棉花加工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意識,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
此次檢查,共檢查了23家紡織企業,其中有11家紡織企業采購了2017年度的皮棉,另外9家通過拍賣采購國家儲備棉,還有3家紡織企業已改用人造棉,不再購買使用棉花。我們從11家用棉企業采購的2017年度皮棉中,抽取了25個批次原棉。
抽取的25個批次原棉中,新疆棉為12批占比48%;內地棉13批,其中山東棉9批占比36%;天津棉2批占比8%,河北棉和江蘇棉各1批,占比均為4%(見圖1)。可以看出,紡織用棉企業采購的原棉中新疆棉幾乎占比一半。

圖1 原棉產地分布圖
從檢查紡織用棉企業采購的棉花標識與質量憑證情況來看,新疆棉標識比較規范完整,每包都標有棉花產地、棉花加工單位、批號、生產日期、異性纖維含量代號、重量等,但質量標識大多未標注。棉花包型均為大包棉,均經過公證檢驗,上網可查到質量指標等數據。紡織用棉企業采購的每批新疆棉大都附有質量憑證,有訂購合同,約定質量指標及價格等。
13個批次內地棉花中有1個批次棉花是小包棉,棉花標識齊全規范。其余大包棉花中,有1批棉花無批號,有2批質量標識不規范(見表1)。有的棉花附有質量憑證,有的沒有。經查,這些大包棉花,有部分參加了公檢,可以從網上查到質量指標等數據,也有未經公檢直接賣給紡織用棉企業的。經了解,許多紡織用棉企業采購棉花,特別是私營企業,采購原棉時,棉花質量要求大多是口頭約定的,缺少購銷合同。買賣棉花,大多是看貨買貨,一手交錢一手提貨,現貨交易。加工企業一般不會提供質量憑證給紡織企業,而紡織用棉企業也很少主動索要質量憑證。
我們對所抽取的棉花樣品進行檢測,重點對未經公檢的棉花進行質量檢測,檢測發現:
1.新疆棉的標識標注,除質量標識外,全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每批也附有質量憑證。有7個批次棉花質量與原質量憑證不相符,其中1批棉花顏色級、馬克隆值均與原質量憑證不符;另外有6批顏色級不相符。棉花質量與質量憑證不相符率達到所抽檢的新疆棉花的58.3%。有5批新疆棉花從公檢網上或者大淵博棉花信息平臺上查找,均未查到有主體顏色級,但棉花生產單位仍在質量憑證上或合同中標注有主體顏色級。

表1 棉花標識與質量憑證情況
可能由于近年來國家在新疆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棉花加工企業大部分都采取快進快出策略,往往是將生產加工好的皮棉迅速送至專業監管倉庫進行公檢,等待公檢機構公檢質量指標。由于公檢數據尚未檢驗發布出來,所以質量標識一般不標注。只是在送至專業監管倉庫的合同單上標有質量標識。但顏色級標注不準確特別是馬克隆值標注不準確,表明棉花加工企業或許根本就沒有進行企業自檢,僅僅憑感官、經驗在標注質量標識;也有可能是企業自檢不認真,造成質量標識不準確。
2.本次共抽取13批內地棉花,有10批原棉質量與質量標識不相符,占所抽檢內地棉花的76.9%。主要集中在顏色級,有7批顏色級與質量標識不符;有5批馬克隆值與質量標識不符;有3批長度值與質量標識不符;其中也有部分棉花的顏色級與馬克隆值或長度與質量標識不符(見表2)。內地棉花無質量標識或者質量標識不相符率高的原因有可能:一是企業對棉花質量標識不夠重視,大多未經過公檢,棉花加工企業僅憑感官、經驗判斷就胡亂標注質量標識。二是部分產地纖維監督部門對加工企業要求不高、監督檢查力度不夠,致使棉花加工企業未履行質量義
務。三是紡織用棉企業采購時,有的不以質量標識與質量憑證進行貿易結算,而是看貨定價,棉花加工企業為了有利于談價,對棉花質量進行虛高標注。四是部分紡織用棉企業往往從棉花公證檢驗網或者是從大淵博棉花信息平臺上查找公檢數據,對現貨皮棉上標注的質量標識重視程度不夠,也導致棉花加工企業對質量標識不夠重視,胡亂標注質量標識。五是棉花加工企業誠信意識不強,未實事求是標注質量標識,出具真實質量憑證,導致質量標識虛高,棉花質量與質量憑證不相符。

表2 棉花標識與棉花質量相符情況
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企業履行質量主體責任的意識。檢查發現,有的企業對《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和標準根本就不了解,對棉花需要標注質量標識、每批棉花附有質量憑證,需要履行有關質量義務,沒有相應的概念和意識。因此,我們要加大相關法規、標準的宣傳,引導棉花加工企業自覺遵守相關法規和標準規范,督促企業提高質量主體責任和意識,自覺履行質量義務。同時,向紡織用棉企業宣傳,購買有質量標識、質量憑證齊全的棉花,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更容易維護自身的權益。引導紡織用棉企業自覺購買有質量標識、質量憑證齊全的棉花,特別是經過公檢的棉花,促進棉花質量憑證隨貨同行的全面落實,促進棉花經營者履行質量義務,促進棉花質量提升。
2.進一步發揮公證檢驗的作用,推動質量標識質量憑證規范化,不斷提高棉花質量。明確要求參加棉花公證檢驗的企業,應按照公證檢驗結果,依照標準制作標識標志標簽,固定在棉包兩頭。沒有參加棉花公證檢驗的企業,積極引導他們通過委托第三方檢驗,按規范制作標識,將標識標注按標準規范固定在嘜頭兩側,保證每批棉花質量、數量與質量憑證、質量標識相符。
3.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切實履行職能。纖檢機構特別是產地纖檢機構,應在籽棉收購加工季節,開展棉花質量的專項檢查,通過宣傳《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和標準,采取抽樣檢查等方式,要求并督促企業履行質量義務。為維護棉花市場秩序,保護交易各方的利益,對流通交易的棉花加強質量監督檢查,要求交易雙方按質量標識、質量憑證進行交易。對于未履行質量義務的,要約談,責令限期整改,并跟蹤檢查,確保按照法規、標準的規定在規定時間內落實到位。對于檢查中發現仍未按要求按期進行整改的,要依據《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條款進行立案調查,并給予行政處罰,形成高壓威懾,使棉花經營者認識到規范棉花質量標識、質量憑證的重要性。讓不履行質量義務的,在棉花質量標識及質量憑證上弄虛作假等質量違規行為,得到應有的處罰。督促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履行質量義務,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促進棉花質量的不斷提升。
4.加強企業誠信建設,促進棉花經營者自覺履行質量義務。對于棉花經營者不履行質量義務的,不標注質量標識,每批棉花不附有質量憑證的或者虛高標注質量標識等行為,一經發現不僅要依據《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給予相應的處罰,而且在媒體上公布,列入黑名單。同時聯合農發行或者其他商業銀行,對列入黑名單的棉花經營者,不予或限制發放貸款,建議紡織用棉企業不要采購其經營的棉花,使其一處失信(違法),處處受限,讓企業為不誠信的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對于誠信守法的棉花經營者,不僅在銀行貸款上優先,而且要在紡織用棉企業進行廣泛宣傳,在其他方面給予優先及優惠政策,使其得到相應的實惠利益,使誠信守法的棉花經營者“名利”雙收,打造有利于誠信守法建設的良好氛圍,推動棉花經營者自覺履行質量義務,促進誠信守法經營,維護良好的棉花市場秩序,促進我國棉花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