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蕾
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署(UNCED)會議又稱為里約峰會或地球峰會上,人們能夠理解業界對環境負有的責任,但具體實施卻難上加難。早在 1992年6月,針對發明的研究及紡織品和服裝行業,正如在其他工業部門和社會階層一樣,大家有了共識。然而,活動仍僅限于志同道合的人或各自為政的團體。
2006年末,各方終協調一致,在那時聯合國大會宣布2009年為國際天然纖維年(IYNF)并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促進與各國政府、國際和地區組織、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和聯合國相關組織之間進行合作,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IYNF可提高天然纖維的知名度,從而加大需求,促成高效和可持續產業,還可提高生產纖維工人的福利。它還使天然纖維產業同盟團結一致,在傳播天然纖維產業的重要性和益處方面互相支持。畢竟,在整個體系深入人心之前,普及可持續時尚還不太現實。由此,政府間組織的作用及其影響十分重要。
由IYNF衍生出來的其中之一是未來纖維倡議(FFI)。在德國食品、農業和消費者保護部的支持下,FFI于2010年12月創建起來,這給劍麻和其他硬纖維提供了急需的支持。據FFI網站介紹,該倡議的目標在于: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下推進技術轉讓;提倡對企業做出貢獻的農民和其他代理人的公平獎勵的商業模式;鼓勵采取講道德的社會實踐包括促進性別平等;鼓勵做出“負責任的選擇”——通過可持續發展促進與生物經濟一致的市場。隨著國際天然纖維年漸近結束,15個天然纖維組織發起“發現天然纖維活動”(DNFI),繼續支持IYNF的目標。該活動強調提升更環保、更高效地種植天然纖維的農業技術,努力改善從事天然纖維事業的窮人生活,并鼓勵增加對天然纖維的需求。
從2017年起,DNFI增加了推廣活動。它設立了天然纖維創新獎,旨在“促進新產品或新材料的研發,關于天然纖維的應用開發還增添了生產環保產品的新工序”。從事科學研究領域的大學、研究所、工業和個體都受邀參加。“可持續性”只是每一份提案中評委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大多數關于可替代的、不具備可持續性的纖維或紗線的爭論都圍繞新奇的或即將出現的產品展開討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現有的纖維,特別是天然纖維被用來生產布料和服裝。但不幸的是,這些產業大部分要么處于隱蔽狀態,要么規模很小。若必須要做出改變,所有的這些產業都需要擴大規模,而且一干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世界應該在此基礎上繼續創新,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就在2017年7月,英國利茲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研究員發現,聚酯與丙烯酸衣物每次清洗時,都會脫落數千根纖維,導致另一種污染源進入下水道,最終流入海洋。這項研究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洗衣學”揭示,英國平均每6公斤衣物經洗滌后,聚酯或棉混合物中釋放出14萬根纖維,近50萬根纖維垃圾排入環境,且大部分沒有任何記錄。由此可見,人類將陷入怎樣的水深火熱中。如果再加上水和能源等資源消耗,一幅令人痛苦的畫面將展現在人類面前。
盡管棉花存在很多缺陷,但它的問題卻比其替代品要小很多。根據2012年非營利紡織品交易所發布的“有機棉生命周期評估(LCA)——全球平均值”報告,與傳統棉相比,有機棉有顯著的優勢。它減少了46%的溫室氣體排放、70%的土壤鹽堿化和26%的土壤侵蝕。相比原來,它會少用91%的土地和地下水以及62%的能源。隨著耕地競爭日趨激烈,有機棉生產商須尋找創新的方法,并且加快實施。
在眾多替代品中,纖維膠也受到關注。當然,這也需要再審查,因為要不是其過程具有透明度,它可能引發肆意破壞森林的行為。最近有報道稱,一些公司從世界各地非法破壞森林的人那里采購資源。因為種植的纖維膠具有可持續性,所以整個供應鏈都必須具有透明度,并可追溯。畢竟,并不是每家公司都像蘭精公司那樣追求環保。2016年11月的全球采購,蘭精公司采購的木材是纖維素纖維的關鍵原材料。這是由加拿大非營利組織“天蓬行星協會”編制的全球排名得出的結論,該協會與全球68家領先的紡織業零售品牌密切合作,且被認為是評估可持續采購流程的驅動力。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擁有蘭精的尖端技術,或能以公司的規模繼續運作。

若要可持續發展,作為替代品的纖維膠當然是會被牢記于心:每公頃森林的纖維產量以每年公斤計的話,它的產量可高達棉花的4倍。此外,在沒有人工灌溉和農藥的情況下也可種植樹木,這種情況在有管理的森林中也有發生,在種植園卻沒有。
所有投機性行為均沒取得進展,甚至低水平的生產方式隨處可見,他們沒有引發外界的關注。每個人都聽說過亞麻和大麻巨大的市場潛力,兩者生產都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使用大麻可追溯到公元8000年前。兩者都是棉花的杰出替代品,而且都不需要肥料和農藥。對海洋面積超過三分之二的行星來說,這會令人不安。由于海洋受到那么多的污染,在海洋發生問題前人類需要遠離這些纖維。消費紡織品的增長速度比人口增長快很多。大量生產像棉花這樣的耗水作物本身就存在問題,而所謂的人造纖維(MMFs)正對亞麻造成抵消,這種從亞麻中提煉人造纖維確實很有市場,但許多人還無法企及。纖維是可持續生長的,而合成纖維生產的服裝是可持續采購的,這一事實證明,現今人類為環境起的正面作用微乎其微。
人造纖維在上個世紀下半葉流行起來也不是沒有原因:一個普通工人可以一件棉質襯衫的價格買到兩件滌綸襯衫,何樂而不為呢?這一難題給尋找這種難以捉摸的替代纖維的研究機構和公司帶來挑戰。那么再問,是否只需要一種替代纖維呢?不同的替代纖維可有不同的定位嗎?如果一種特殊纖維的成本太高,卻沒有質量上的保證,又有什么益處呢。
今天所做出的努力時有時無,業界偶爾會為了不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有太多的組織和協會正致力于解決可持續性問題和替代品方案。但若能協同努力,那確定無疑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