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濤 浙江省臺州市雙語高級中學高三(1)班

我的童年是和爺爺一起度過的,童年這個詞,就是和爺爺綁在一起的。爺爺的庇護,夏天午后噼里啪啦的雷陣雨,柴火灶里升騰的氤氳霧氣,零零碎碎的,構成了我記憶深處的童年。
爺爺是個莊稼人,靠天靠力氣吃飯。有空就坐在家門口的老樟樹下吧嗒吧嗒地抽旱煙。他抽煙時與別人不同,總要炫耀似的吐幾個圓圓的煙圈。抽完一袋子煙,瞇著眼在樹下坐上一陣子,把煙嘴在地上鐺鐺鐺地敲三兩下,拍拍屁股上的泥塵之后才趕回家。爺爺干完莊稼活回來,總是把鋤頭往墻上一靠,擦完臉便把我抱起來,用白花花的胡子茬蹭我的臉。硬邦邦的胡子茬就像砂紙一樣在我的臉上打磨,這感覺當然不好受。“哈哈,小崽子嬌嫩得很。”爺爺大笑,便去拉柴入灶,生火做飯。
四月,江南綿綿暖暖,陌上桃花漸歇。那時,爺爺便會帶我去田間耍耍。大手一拎把我放在三輪車上,“小崽子坐好別亂兩段引用歷史事實,正面承題論證。從第4段“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開始轉題,用假設論證的方法反轉,提出堅持武力抵抗、禮待人才以扭轉局面的可能性。最后一段合題,將北宋和六國相比,表達對“賂”的憤慨之情。
其次,議論文的具體論述在“承”“轉”部分,分析論證的結構主要有三種常見形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
把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橫向的分論點論述的結構形式稱為并列式。吳晗《談骨氣》一文,是典型的并列式論證結構。中心論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三個分論點:骨氣是富貴不能淫的品質;骨氣是貧賤不能移的人格;骨氣是威武不能屈的節氣。
層進式是分論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論證中心論點的論證結構。培根《論美》一文,是層進式結構的代表作品。三個分論點: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通過層層遞進來論述中心論點:外在美和內在美相結合才是至上之美。
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是提供正反兩方面論據來論證中心論點的結構形式稱為對照式。任學志《天才出自勤奮》一文,通過跳高天才朱建華勤奮而成功、懶惰而失敗這一正一反兩個實例來論證中心論點:天才出自勤奮。
再次,一般議論文采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有事例論證、理論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假設論證、比喻論證等。
事例論證,又叫舉例論證,是列舉典型事例,運用歸納法得出結論,來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一句,以圣人孔子的從師原則作為事例論證,證明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理論論證,又叫引證,是通過引用普遍認同的理論來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韓愈《師說》中“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句就是引證,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比論證,又叫正反論證,這既是議論文的一種論證結構,也是一種論證方法。韓愈《師說》中“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句,通過一個人對待孩子的學習采取的態度,和遇到疑惑自己采取的學習態度相對比,來批判當時“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就是對比論證。
類比論證,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魯迅《拿來主義》中“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一句,從尼采不能一味給予類推到中國不能只是一味“送去”,一味給予的結果是尼采發了瘋,類推一味“送去”中國也必然會走向亡國的結局。這就是類比論證。
假設論證,是對客觀事物作假設性推斷,在假設推斷和客觀事實對比中強化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蘇洵《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一句,假設六國改變外交、作戰策略,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如果三個國家能珍惜土地不賄賂秦國,齊國人不親附秦國,燕趙能堅持武力抗秦,也許結果會不一樣。這就是假設論證。
比喻論證,又叫喻證法,就是通過打比方的方法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荀子《勸學》中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就是說一個人借助車馬可以走得快,借助舟船,不會游泳也能渡河,通過比喻來說明借助外物的重要性,論證學習對人的幫助,以及學習的重要作用。
掌握議論文的分析論證的方法,才能讓說理更充分。
【文題呈現】
以“站直了做人”為題,結合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要求:
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
2.明確文體,不要套作。
【思路點撥】
解讀這個作文題關鍵是弄清楚兩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是“站直了”的人;“站直了”的人對于個體、他人、社會有什么價值。“站直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站”在哪里?如何是“直”了?分析清楚這些內容,文章自然清晰有力。
10月,是每年諾貝爾獎頒發的月份,然而今年因為特殊的原因,諾貝爾文學獎將缺席盛會。于是,在解讀“站直了做人”這個作文題時,為了幫助學生思考,教師給學生拓展了一段素材:2006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諾獎。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諾獎。1955年,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獲諾獎。他們卻都因書寫民族的歷史、擁抱故土的靈魂、反思同胞的行為而遭受到來自故土家園的唾罵和攻擊。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涉及二戰、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以及蘇聯解體等內容。組委會稱其“復調般的作品,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豐碑”。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時他們也都是“站直了做人”的典范。他們的作品都關注本民族的歷史,反思了民族行為,因此他們都是懷有悲憫之情,站在人類的高度,超越民族而具有歷史視野的正直的人。
魯迅先生曾說,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只是一小塊。那些在人類歷史上“站直了的人”正如煤的形成過程,沒有這些血肉之軀的吶喊和反思,沒有這些智勇者的刀劍和火把,人類將怎樣前行于歷史的蒙荒之中?這個作文題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此了。開拓思維,就能提高文章的意蘊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