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玲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旅游扶貧開始興起,目前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近幾年,鄉村的扶貧開發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的概念和政策,“精準扶貧”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鄉村旅游是中國實施精準扶貧的重點工程。
鑒于我國貧困農村與旅游資源富集區域的空間重疊,鄉村旅游已成為廣大鄉村地區脫貧致富與轉型的重要方式[2]。鄉村旅游可以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就業率,對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者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讓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也保證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3]。三峽庫區不僅是鄉村旅游資源富集區,也是大規模貧困區,更是生態脆弱區[4]。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重慶市武隆區被列為連片特困地區,是我國當前和未來扶貧工作的主戰場[5]。近年來,重慶市政府根據武隆區大洞河鄉山區的資源特色,把旅游業作為該區域重點產業加以培育,整體推進產業化扶貧開發,充分利用鄉村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經濟,使鄉村脫貧致富,為旅游扶貧開發提供了良好契機。
大洞河鄉原名鐵礦鄉,2016年改名為大洞河鄉。大洞河鄉位于武隆城區的西南部,距城區70 km,距重慶主城130 km,幅員面積62.7 km2,海拔在600~2000 m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2.4 ℃,森林覆蓋率93.3%,讓該村成了游客納涼避暑、休閑觀光、養生度假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東以硝廠溝、北以大洞河為界,分別與長壩鎮東山、白云鄉相望,西和南與南川區、貴州省道真仡佬族土家族自治縣接壤,東南與趙家鄉為鄰[2]。大婁山余脈盤旋于全境,南高北低,溝谷峭壁,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大洞河鄉是重慶市“鄉村旅游示范村” 和“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大洞河鄉是重慶市“鄉村旅游示范村”,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多樣,資源旅游稟賦性高。鄉村旅游從單一的“休閑納涼”向“休閑觀光、農事體驗、養生度假”轉變。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有雞尾山地質公園和大洞河峽谷等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有趙云山生態植物園和杜鵑花海等。人文景觀類型豐富,文化底蘊厚重,形成了喝進山酒、唱祝酒歌等民間民俗,還有穆楊寨等傳說中的楊家將文化古遺址,有石磨、犁等農耕器具和農耕文化體驗園區。地方特產種類繁多,包括野生天麻、土蜂蜜和高山農家菜,還形成大洞河特色林果基地、魚鰍塘垂釣園、南埡田花卉觀光園、開心農場等4個板塊的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于一體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武隆大洞河鄉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組合度好,資源的空間集聚性強,有利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大洞河鄉村旅游資源如表1所示。
大洞河鄉位于武隆區西南部,大婁山余脈盤旋于全境,南高北低,溝谷峭壁,山路蜿蜒,內外交通條件差,遠離武隆區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務接待核心區。通往武隆城區的客運班車每天只有往返2趟。沿山而建的外部通道,道路狹窄且彎多,存在落石危險,對于不熟悉山路的自駕游游客加大了難度。內部交通老化陳舊,村內道路小通,村民居住分散,出行極不方便。目前山區多處公路無防護欄,安全隱患嚴重。

表1 大洞河鄉鄉村旅游資源分類一覽
大洞河鄉除了重點培育百花土蜂蜜、高山畜牧業、高山土豆、高山糯玉米、中藥材種植業五大農業產業外,沒有其他農產品,產業鏈單一,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微薄,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和中藥材。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景區發展相對滯后,產品季節性強,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景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娛樂設施較少,并且村內景點開發較晚,未形成規模。
一個好的旅游產品,成功的首要秘訣在于宣傳。武隆區大洞河鄉村旅游經營者尚未真正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營銷投入資金相對較少。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戶外廣告,如在重慶主城區和武隆街道和交通要塞的廣告牌并不多;二是缺乏網絡宣傳。大洞河鄉的鄉村旅游品牌大都是口口相傳,覆蓋面比較狹窄。在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宣傳力度不夠,在相關旅游網頁搜索“大洞河鄉村旅游”,得到的有用信息很少。運營商缺乏組織保障和技術能力,無法大力發展遠距離市場,客源市場的宣傳廣告較少,導致大洞河鄉村旅游景點只能被當地人熟知,不能大規模的吸引外地游客,客流量小。
旅游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完整的旅游人才體系應包括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娛樂管理、景區管理、旅游規劃等方面的人才[6]。目前大洞河鄉百姓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多數年輕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而中老年人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小學及其以下,旅游管理人員數量少,且受教育程度低,當地居民素質影響著游客感知和體驗,影響大洞河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大洞河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以政府主導為主,農戶過度依賴政府,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對旅游服務的認識不足,管理能力有限,缺乏經驗。該地部分貧困農戶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旅游的方式主要是三種方式:第一,直接銷售當地土特產(藥材、蔬菜、土雞、蜂蜜)等農產品給游客;第二,貧困農戶在農家樂打零工;第三,極個別有資金的貧困農戶開農家樂,而絕大數村民沒有參與到鄉村旅游之中。同時,通過采訪村委會干部得知,部分貧困農戶過于依賴國家補貼金,對于旅游扶貧表現出懶散的態度。
貧困戶參與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目的在于脫貧致富,然而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大洞河鄉的鄉村旅游業開發過快,各種娛樂設施和旅游項目最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然而,由于早期旅游項目建設就業能力有限,以及因殘、因病和勞動力短缺的貧困家庭參與度低,導致真正參與旅游發展的貧困家庭很少。扶貧的速度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速度不一致,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未能拉動扶貧的步伐。
加快山區旅游道路、道路標志、網絡、停車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實施暢通的旅游項目,形成完整的交通通訊網絡。此外,結合大洞河鄉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招商引資,建設鄉村旅游參與娛樂節慶場地、旅游購物休閑區和地方民俗文化展示等體驗載體,體現建筑材料、建筑風格和環境的生態化。重新打造大洞河大峽谷、大佛巖等天然景點,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如旅游公廁、停車場、購物中心、農家樂、旅游民宿等[7]。對大洞河鄉村旅游景點的游客服務中心的視覺效果、服務手段和服務理念進行統一設計,建立起富有鄉土氣息同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游客服務中心。
對大洞河鄉山區公路進行加寬,并設置防護欄和警示標牌,提醒駕駛員安全駕駛。公路建設應將自然生態保護建設與公路景觀相結合,使之融為一體。大洞河鄉旅游區步行道的建設材料,應盡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考慮生態因素和地方特點,反對簡單使用水泥鋪設,造成生態和景觀破壞。形成以公路為主,依托包茂高速和重慶高速公路,構筑快速便捷、安全舒適的區域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實現“快旅慢游”的目標。
做好大洞河鄉鄉村旅游風景區的對外宣傳工作。因此,景區管理者應該花巨資擴展推廣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目標市場客戶了解旅游地,獲得最大的市場效應。大洞河鄉鄉村旅游區對外宣傳應采取的主要形式有:①在游客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公交車、地鐵站張貼廣告;②在重慶電視臺和客源地媒體放大洞河旅游形象廣告片,讓大眾了解大洞河整體形象;③建立大洞河風景區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通過網絡宣傳來展示大洞河風景區,為游客提供便捷全方位服務;④與重慶旅行社合作共同宣傳。
改變旅游產品相對單一的局面,必須加大當地鄉村旅游特色產品的開發力度。應結合當地特有的生態資源和旅游優勢,不斷挖掘歷史古遺跡古遺址、地方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相關人文元素,體現地方文化差異性和多元化[8]。大洞河大力打造鄉村生態環境體驗旅游產品、鄉村民族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產品、地方特色農業旅游產品。
5.4.1 鄉村生態環境體驗旅游產品
依托大洞河鄉村的高山、森林、田園等原生態自然風光,大力發展避暑納涼生態鄉村旅游、特色山地鄉村旅游等生態環境體驗旅游產品,突出大洞河鄉村的自然風貌的原生態性和山野農家的原汁原味,比如大梁子山生態林區,大佛巖景區,大洞河峽谷,趙云山生態植物園等[1]。
5.4.2 鄉村民族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產品
大洞河鄉人民有喝進山酒、唱祝酒歌、跳擺手舞、打糍粑、吃刨豬湯、哭嫁、哭喪等民俗;有穆楊寨、練兵場、點兵臺、拴馬柱、八陣圖等傳說中的楊家將文化古遺址;還有石磨、犁、鋤、斗笠、蓑衣等農耕器具,可大力發展大洞河古樸淳厚的農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9]。
5.4.3 地方特色農業旅游產品
大洞河鄉重點培育百花土蜂蜜、高山畜牧業、高山土豆、高山糯玉米、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品。未來重點打造“高山農家菜”品牌,積極延伸中藥材產業鏈,將特色化的鄉村旅游與中藥材種植業、土蜂蜜產業和電商(互聯網網上村莊)連為一體。
武隆大洞河鄉屬于渝東南地區,在渝東南5個區縣由于山、水、地域和風俗習慣相似,有著相同的地理區位和心理基礎來開展區域旅游合作。武隆區政府部門應加強武隆各鄉之間的旅游產品互補性和整合性,打破行政區界限的束縛,建立“渝東南旅游扶貧合作區”,形成一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真正實現旅游扶貧。
武隆區大洞河鄉貧困與旅游資源富集的特點使鄉村旅游扶貧成為該地區擺脫貧困的必然選擇。整個區域開發優勢與劣勢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旅游扶貧的背景下,依托地方政府,采取科學扶貧政策,通過發展投資促進旅游項目的啟動,帶動農戶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結合該地區獨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象,在貧困地區開發獨特的旅游發展模式,實現造血式扶貧機制,也可為其他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的開發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