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羅元廷
生活是一門藝術,方言正是記錄藝術的工具。
川江畏途
船曲回蕩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川江航道為畏途。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纖,川江號子遂應運而生。1954年前后,長江航道被疏浚整治,機動船的汽笛壓過長江的波濤聲,川江號子此后就在長江上消失了。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川江號子,就像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看見這條母親河邊古往今來人們的生活。而今,長江變了模樣,輪船變了模樣,川江號子這扇窗已經隱隱關閉。
家長里短
兒女情長
中國的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劇以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一段梨園吟唱,離不開當地傳統的文化土壤,離開了方言,地方戲曲的特色便失去了靈魂,二者融為一體、無法分割。當前的影視界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影視愛說方言,地方戲卻說上了普通話。離開了方言和聲腔,地域色彩濃郁的地方戲還會是地方戲嗎?
一唱三調
暈染時光
“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邊唱來那邊和……”勞作、婚戀、祭祀,民間多彩的生活離不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山歌。山歌的組成形式多樣,內容也五花八門。由于山歌多是地方方言,表達直白,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繼承的是優秀的部分。人與山歌文化之間,無不處在一種互相獨立與互相依賴、互相矛盾與互相協調、互相作用與互相影響的動態關系之中。
生活美學
童年記憶
童謠是一座橋梁,是啟發我們認知世界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別看童謠形式簡單,其中可是蘊含著大智慧。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將越來越多的人生道理融入進童謠之中,改編成新時代童謠。那些淺顯易懂、重點語句反復出現的童謠,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能力,還能在無形中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嬉笑怒罵
嘴上功夫
細細想來這兩年大火的嘻哈說唱rap,其實和中國傳統的快板說唱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過去民間藝人沿街賣藝時,經常見景生情,隨編隨唱,發表自己的見解,抒發感情。快板表演中,最重要的其實并非手上的演奏,而是嘴上的功夫,真正的大師能把快板說得有轍有韻,有板有眼。快板一度很難被上流社會接受,但是當它風靡開來的時候,雅俗共賞,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