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周鑫藝 四川大學
作為外來藝術的油畫在中國的百余年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較大成就。中國油畫的發展最開始出現在紀實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者吸收國外有關寫實主義油畫的元素,經過多年發展,寫實油畫慢慢在中國美術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開始成為繪畫作風的主流形式。
自從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各種流派作品開始流入中國,此時國內油畫家慢慢接觸到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之后的中國畫家開始借鑒西方藝術觀念和風格。在這一背景下,國內畫家經歷了不同方面的反思,提出繪畫藝術應該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口號,這成為新一代油畫創作的初始點。近年來,中國油畫開始提倡民族化的繪畫風格,這也促進了中國油畫的多樣化發展。中國的傳統繪畫風格表現了寫意性繪畫風格,這與西方油畫風格相互照應。從寫意到寫實,中國油畫一直將個人情感寄寓到繪畫作品中,其中寫意表現了作者的文化訴求。寫意的繪畫風格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比較重要的美學因素,而正是因為中國繪畫是在色與形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其內容也突出表現出了筆墨的獨有趣味,展現出精神與心靈的共鳴。繪畫的寫意更多的是進行情感的寄托,通過描述客觀事物寄托個人情感,正是因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繪畫中的物與心靈相互交融,從而產生與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
寫意與西方的自我表現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主要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在西方的文化形成之初就將精神與物質區別開來,形成了二元的世界觀。然而在中國,精神世界受到莊子的哲學思想影響,形成了以謝赫為代表的南齊氣韻結合的思想觀點,進而形成了特有的繪畫評價指標——那就是“氣”“韻”,它們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表征。此處的“氣”,包含了世間萬物以及畫家自身的元氣;此處的“韻”更是對所有物象的神貌表征。這兩個方面構成了繪畫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進而使繪畫作品的意蘊更加深厚。中國繪畫還重視空靈,尤其是在“空”“虛”兩方面,形成了“山南水北為陽”等理論,在繪畫創作過程中講究“氣”的產生以及外散的元素創作,所謂“氣”側重于繪畫中的物象以及相關的虛空表象。當然,如果繪畫作品中不存在虛空的表現就無所謂繪畫的靈氣迸發,自然不會有生命力的體現。同樣地,自然界中的“無為而治”也與道家老子所崇尚的最高理想相一致,這一思想也對中國的繪畫風格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在繪畫作品的造型方面,中國繪畫不過分注重精確的物象描繪,而是將關注點放在了物象的意趣表達方面,進而實現繪畫本身的抒情達意效果。繪畫作品中的寫意側重于世間萬物的精神表達以及融入畫家的內心世界,表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就是各種“意象”之間的相互融合、滲透,它的出現成為繪畫方面的最高水平。中國繪畫通過寫意來表達畫家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態度,流露出畫家內心深處的體會。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特性相符合。
在中國油畫的創作過程中,繪畫者應汲取中國較為深刻的文化營養,將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進一步發揚光大,在這一過程中,繪畫者還需要進一步賦予這一繪畫風格新的生命力。我國的著名畫家董希文就曾于1957年針對繪畫風格提出了個人見解,他提出,中國繪畫風格的油畫創作可以說是中國油畫家的最高目標。要想趕超西方的先進水平,不僅需要在表象方面相一致,同時還要在中國傳統的繪畫表現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的藝術特色,中國油畫家應該深刻感受油畫作品中的藝術特點以及生活氣息。中國老一輩的畫家能夠深刻體會到油畫中國化的重要性。歷經數年發展,中國油畫的變化令人欣慰,各油畫風格各不相同,意象油畫可以說是中國風油畫最直接的表現方式。
在中國油畫的本土化創作方面,繪畫者應將意象與寫意為切入點,使中國油畫與傳統文化相融合,進而開創出切實可行的油畫民族化道路。繪畫者應從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出發,將意象以及寫意兩方面融入中國藝術創作領域當中。漫漫長河中,中國藝術創作受傳統審美趣味的影響較深。所以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中國寫意油畫的出現并不是偶然,它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在傳統文化繼承方面,特定的文化繼承方式將引領我們去吸取和融合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獨有樣式,中國油畫也將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