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奕 哈爾濱師范大學
我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元代中后期,最為著名的水墨畫家主要有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這四人,其也被稱為元四家。在他們的水墨畫中不僅吸收了前人的精髓,還將詩、書與畫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潮流,將我國山水畫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下面我們就將對這四大家的筆墨技法以及藝術風格特征進行詳細介紹。
黃公望的山水畫汲取了各名家精華,形成了較為多樣化的創作風格。明代的張丑曾在《清河書畫舫》中將其山水畫的表現風格分成淺絳色和水墨兩種,其中淺絳色中山頭多以巖石為主,給人一種雄偉的氣勢;而水墨形式中,皴紋極少,給人一種簡單、悠遠的意境。不過該種劃分方式并不能將黃公望的繪畫形式表述出來,筆者認為,黃公望的繪畫作品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平原構圖的表現方法,如《溪山雨意圖》,在置陳布勢上看較為簡括;二是多重開合,極富變化的表現形式,如《富春山居圖》;三是在山水畫作中體現的淹潤景致,如《丹崖玉樹圖》;四是在季節表現上體現了聲茂真實效果,如《九峰雪霽圖》。
以《富春山居圖》為例,主要表現了富春江區域內秋季的景色,在該幅畫中,遠景以峰巒、坡石以及排列疏密有致的樹木組成,近景則以村落、亭臺、漁舟等景物為主。黃公望在創作該幅作品時,并沒有著重進行景物細節上的刻畫,而是以整體景色及其表現出來的意境為著手點進行創作。畫面上的用筆較為簡潔、純粹,能夠給人們一種灑脫之感,同時在物體原貌的刻畫上又能看出簡括老辣之感,墨色變化也較為多樣,層次清晰明了。如在林木樹葉的表現上,利用橫臥墨點進行刻畫,凸顯其茂密厚重之感;在山嶺的表現上,通過披麻皴使其呈現出縱橫交替之感,提升了整幅畫的立體感。
吳鎮的作品雖然較為重視筆墨之法,但是在表現上更多的是注重形神刻畫,情景結合,進而營造了一種雄渾秀麗之感。在繪畫題材上,吳振的畫作大多都是以漁隱為主,如《漁父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同時在該主題的表述上,還配以《漁父辭》加以襯托,提升了整幅作品的意境。接下來我們就以《漁父圖》為例,對其筆墨技法和風格特征進行講述。
《漁父圖》主要刻畫了江南名山景色,平靜的湖面、小舟上的漁夫或鼓棹,或垂綸,營造一種遠離俗世的感覺。在這幅作品上,雖然其名為漁父圖,但是并未對漁父進行主體刻畫,而是通過遠山水景的描述來凸顯主題意境,表述作者的感情變化。同時在這幅作品的表現技法上,吳鎮也并未使用自己所擅長的草書,每個細節的刻畫都極盡小心,經過反復斟酌之后方才下筆。在墨色的表現上由淡到濃,盡顯松秀之氣。
倪瓚的山水畫主要是刻畫太湖區域內的秀美景色,不管是在用筆還是用墨上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在他的作品中,簡括的置陳布勢、單一的開合效果、大片的留白是其主要特點,近景畫石坡石岸,遠景畫一兩脈平坡遠岫,山與樹之間大片留白,營造水面景色,凸顯其寧靜、悠遠的意境。
以《漁莊秋霽圖》為例,通過三段式平原構圖的方式將漁莊周邊景色表述出來。近景以土坡和落葉為主,遠景以兩座相疊的山峰為主,重點通過湖水進行空間分割,淡墨表現,輕撫慢掃,呈現出一種若即若離之感,虛實之間體現其景色特征。
同倪瓚相比,王蒙的作品相對比較繁雜,通常人們對王蒙作品的表現形式是這樣概括的: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錢杜將其畫法總結為兩種,一種是解索皴;另一種是淡墨勾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余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王蒙的作品大多是隱居之后創作出來的,如《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夏曰山居圖》等。
以《青卞隱居圖》為例,其主要描繪的是浙江吳興兩北的卞山景色。作品中先以淡墨色鋪墊,再以濃墨進行刻畫,通過濕筆和焦墨的表現形式,進行層次劃分,山頭打點則采用了多種表現方式,如渾點、胡椒點、破墨點等,體現樹木的茂密蒼郁。整幅作品給人們一種雄偉之氣,將作者隱居后的理想和志趣淋漓盡致地表述出來。王蒙的作品雖然刻畫得較為精細,能夠更好地凸顯景色的獨到之處,但由于形式較為繁雜,很少被后人所使用。
總體來說,這四大家在山水畫創作上各有特色,各領風騷,不僅為我國山水畫開創了新的領域和潮流,也為山水畫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