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旭 魯迅美術學院
在科學技術與數字媒體發展的今天,像素化作為一種圖像的形式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此同時在創作與繪畫中給予了我們靈感。在社會中,我們與數字媒體的關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新鮮的事物使藝術創作也變得充滿活力。
在數字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公共媒體對生活產生了巨大作用,例如,新聞媒體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地了解新鮮事和除了個人以外的其他人的生活,例如,明星真人秀類的節目多多少少體現了一種私人性的生活。人們對他人生活好奇的同時無意間也多少觸及一些他人不想涉及的方面,就是所謂的個人的隱私。在我的繪畫題材中所選取的生活場景,一種非常私人的形式——化妝,就體現出隱私。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想要展現自己,讓別人來了解自己,比如,直播這種新形式的數字媒體,大家可以把自己生活的點滴展現在屏幕上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就體現出一些公共媒體和私人生活間的微妙關系。
現如今,在這個圖像橫溢的社會中,攝影與照片反而促進了繪畫的發展,它對繪畫題材的啟發,開闊了藝術家的思維,更進一步對繪畫形式進行了革新。在攝影技術發達的今天,過去超寫實性的表現手法顯然已經落后了,人們在不斷探索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受數字圖像的啟發,發現照片在放大數十倍甚至幾百倍以后就會變得模糊,產生一種像素化的效果。而那些像素化了的小方格與大圖上不一樣的色彩更是別有一番趣味,這些新的發現其實都是對創作的啟發,便由此產生了像素化與繪畫相結合的想法,用這種像素化的方式來進行繪畫,既抽象又具體。
毫無疑問從攝影技術發展的那一天起,數字媒體和圖像就對藝術家們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將這種數字媒體與自己的繪畫相結合,從中尋找靈感。例如,美國當代藝術家查克g克勞斯,起初克勞斯是畫抽象畫的,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他逐漸發現自己的繪畫缺少創新從而轉向畫具有超寫實的照片,他的作品多以人物頭像為主,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制作和構造。在繪畫前他先拍攝人物肖像照片,然后借助工具進行打格放大,用投影儀投到畫布上,按照比例打格進行繪畫,追求的是一種精確的描繪。在創作中將照片放大到幾十倍的大小,利用這種數字媒體的圖像用一種像素化的形式描繪出超寫實的畫面,從他的繪畫中看到了圖像的像素化與繪畫相結合的表現。與克勞斯相比,我在繪畫中反而不追求精確大小的格子,他的作品往往追求的是一種制作,我的像素化想體現的是一種繪畫性。他的繪畫不但使用了傳統畫筆還運用了噴筆、鋼筆和其他工具。隨著藝術不斷地發展,克勞斯的創作也不斷變化,他最初運用油畫和丙烯顏料進行繪畫,后來逐漸放寬畫法大膽創新,甚至用手指蘸顏料繪畫自己留下的指紋,在格子上他也不再拘泥于垂直水平,而是運用類似于印象派點彩的方式填格子,運用多種手法和材料來進行創作,在效果上,遠看逼真,近看局部卻體現出抽象。而他的題材也是自畫像或者身邊的人物頭像,有一種生活中的韻味。
除了這種直接運用圖像的像素化的效果來作畫外,還有運用照片作畫的德國畫家格哈德g里希特,他后期采用照片繪畫,通過樣板的媒體性質與繪畫相融合,忽略照片的細節。在里希特的照片繪畫作品中,經常是曝光過度,對焦不準,看起來模模糊糊的,然而就是這種模模糊糊的畫面卻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數字媒體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與數字媒體相結合的繪畫作品無疑使人們眼前一亮,不但不是攝影技術對繪畫的沖擊,反而是對繪畫的一種機遇。
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還有一部分當代藝術家直接運用數字媒體進行藝術創作,其中就有當今畫壇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大衛g霍克尼,他大膽使用了現代科技的流行工具ipad進行創作,已經78歲高齡的他,堅持每天用ipad進行創作。他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媒體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進行創作,無疑是一個突破。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與數字媒體息息相關,而像素化是數字媒體發展中的一種形式。這種新形勢下的科學技術的產物不僅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便利,也給我們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方向,查克g克勞斯、格哈德g里希特、大衛g霍克尼的創作和他們的事例足以證明數字媒體與繪畫可以很好地結合。像素化這種圖像的效果與繪畫相結合更是產生了耐人尋味的效果,在題材上私人生活也是表現繪畫的一種很好的載體,在想要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又不想過于把自己完全展現在眾人面前,這種私人生活的題材與像素化繪畫相結合,無疑是一種非常恰當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