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學院藝術系
自1722年法國作曲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論和聲》發表以來,其理論原則一直影響著后來作曲家的音樂創作。自此,功能和聲就被視為西方多聲部音樂的基石。其以自然大調式、和聲小調式為調式根基,以三度疊置的三和弦為主,建立在主——下屬——屬三大功能體系之上的和聲學法則。
功能和聲思維一直貫穿在西方作曲家的創作之中,只是不同的歷史時其期側重的方面不一致。比如在古典主義歷史時期,其更強調主——屬功能之間的進行,而在浪漫主義時期則側重于主——下屬之間的進行。
卡爾·車爾尼(CarlCzerny,1791—1857)是奧地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作為一名鋼琴作曲家,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鋼琴基礎練習曲、流暢練習曲。鋼琴作品599是一部鋼琴初級教程,共有100首練習曲目,其內容豐富,訓練全面。從基本的識譜到各類節奏類型的訓練都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其在旋律方面注重歌唱性的表現,在調式方面從沒有調號到逐一增加調號,以由易而難的手法對熟悉的各調進行調試,從創作之初至今都是世界各地廣泛采用的鋼琴基礎教程。
拉莫的和聲學原理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即和聲的結構功能和色彩功能。結構功能主要是指確立或瓦解調式調性、發展或終止某一片段及音高的縱向結合組織形式,這一功能是音樂作品中的和聲框架,其通常以調式正三和弦的應用為代表,起到構建全局的重要性。色彩功能主要是由調式副三和弦及其他變化音和弦在和聲音響上完成刻畫音樂作品、裝飾音樂作品的輔助功能。車爾尼的鋼琴作品599中就側重了和聲結構功能的應用。
調式和弦中Ⅰ——Ⅴ的進行被稱之正格進行,Ⅴ——Ⅰ被稱之為正格終止,所不同的是兩個和弦使用的位置,前者用于開始或發展中,后者用于結尾處。但無論如何使用它,其目的都在于凸顯主、屬兩個和弦的功能屬性,其最大的特點是突出調式、調性的穩定性。這兩點是彼此照應、互相遙望的,從而形成了一種和聲進行上的對稱美學原則,這個原則在整個作品中隨處可見。
三和弦的第二轉位被稱之為四六和弦,而四六和弦的使用又必須是與其他和弦聯合使用,不可單獨使用。這樣,在和聲學的基本法則里就形成了強拍上的四六和弦——終止式四六、倚音式四六,弱拍上的四六和弦——經過式四六、輔助式四六等兩大類公式化的和聲法則。在車爾尼的鋼琴作品599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終止式四六,即——Ⅴ(7)——Ⅰ,這一終止式四六和弦在這部作品中大部分練習都有應用,比如第22、23、25、26、34、40條等多個練習中應用,這是這一作品中彰顯和聲法則較為突出的功能和聲特點。如圖所示:此例是第44條中的結尾部分,其完整地體現了終止式四六和弦的和聲進行法則。而且,在和聲學法則里明確要求終止四六和弦前應使用下屬類和弦,作品中也是遵循此法進行的。所以,車爾尼的作曲手法完整地應用了功能和聲的終止式四六和弦要求,整個作品中使用這一和聲公式頻率最高,其他的四六和弦亦有應用,如輔助式四六和弦——Ⅰ————Ⅰ也應用其中。
整部鋼琴作品599中的調性變化思維是離調進行,即短時間地離開主調,繼而再回歸到主調上。這個變換有別于轉調,轉調是較長時間地離開主調并且具有段落性的特點。此部作品中的離調進行是通過重屬和弦來實現的,其實對其基本調性變換思維也可以換一種理解方式去理解,其調性變換事實上是基于一個基本的和弦序進思維,即正格進行——Ⅰ——Ⅴ,將一個調性設為主調(等同于Ⅰ級和弦),然后向它上方純五度的屬調方向離調(等同于Ⅴ級和弦),然后在新的調上再做一個正格進行或終止。其實Ⅰ——Ⅴ這個和弦的序進思維沒有改變,只是調性變化了而已,而調性思維變換的依據又是調式和弦Ⅰ——Ⅴ擴大化的結果,在整部作品中,調性變化思維基本是基于這個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