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甘肅省慶陽市隴劇研究所
戲曲音樂是一種藝術性非常強的綜合藝術形式,很多經典戲曲作品中都有竹笛的參與[1]。因此,戲曲元素對竹笛音樂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本文從竹笛演奏的角度分析戲曲元素對其的具體影響。希望通過本文可以有更多的戲曲音樂工作者和竹笛演奏家關注到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戲曲是一種藝術性極強的綜合藝術形式載體,戲曲音樂又是其中的音樂構成部分,包含不同的唱腔、器樂伴奏以及韻白等。笛樂中對于戲曲元素的運用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對作品唱腔進行器樂化的改編與創作。在這樣的創作形式中,一種是將戲曲音樂進行移植處理,將其照搬到笛樂之中,如在作品《聽泉》的創作中,作曲家在作品主題創作中基本移植經典的昆曲劇目《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梆笛代表作品《五梆子》的創作借鑒了二人臺中“碰梆子”的音樂元素;另一種是在戲曲音樂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作,如依據二人臺中《螳場子》改編創作的作品《鬧花燈》。
第二,在戲曲音樂元素基礎上發展而來,這一形式的創作也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以戲曲音樂作品中小的音樂片段為素材,在竹笛音樂的創作中對這些素材進行加花變奏、發展,如在作品《京調》的創作中,作曲家采用了京劇西皮唱段《蘇三起解》《幽蘭逢春》為創作素材。其二是指很多笛曲的創作中會借鑒不同地方的戲曲音樂元素。如在作品《秦川抒懷》《秦川情》創作中,作曲家就模仿山西地區當地的特色音調,如對“歡音”和“苦音”的模仿,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民族戲曲特色。
我國地域廣闊,南北地區因為地域環境以及語言韻律特點等方面原因,造成南北方地區的方言存在很大差別[2]。南方的方言較為舒緩、平整;北方的方言的特點是具有較大的跳動性,這也造成南北方在音樂調式方面的差異。地方戲曲音樂也會根據不同的地域性特點顯示出不同的風格,以昆曲為例,我們依據調式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南昆與北昆,如果依據戲曲類別的不同,可以根據地域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南北派笛曲的風格可以與之對應。
在調式安排上,北方戲曲以西皮調式為主,這里所說的西皮調式是廣義的范圍,雖然很多音樂創作并未包含在西皮調式內,但是因為其調性結構所具有的相似性,使兩者之前存在一定關聯。戲曲中的西皮調式來源于梆子戲,其調式為羽調式,其主要的弦樂器定弦均為la、mi弦,又因為北派音樂中旋律具有很強的跳躍性,給人一種明亮、輕快的感覺,如作品《京調》的主題創作中就運用了此種創作方式。
南方的戲曲音樂調式以二黃調式為主,即使少量旋律不在調式所劃定的范圍內,但其調式結構以此為基礎。南派戲曲音樂調式為徵調式,所用弦樂器的定弦是sol、re,在旋律進行中,調式的主干音為多級進。這反映在南派笛曲中,表現為整體線條感非常平穩,如作品《茉莉花》的主題旋律就多采用級進,少有跳進,給聽眾安逸感。
竹笛作品的曲式結構也就是戲曲音樂作品中的板式結構,戲曲音樂板式結構對于竹笛音樂同樣會產生影響。在戲曲音樂作品中,其結構一般分為板腔變化體和曲牌聯套兩種類型,前者是指不同的旋律變化以及板式通過在某一單一曲調的基礎上進行加花變奏創作完成的。
節拍與節奏在戲曲音樂中被稱為板式,根據作品中板眼形式的差異,我們可以對作品進行類別劃分,流水板、2拍子、4拍子以及散拍子等,同樣的板式在不同的戲曲音樂中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在梆子腔中“二六板”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一板一眼,但是在皮黃腔中,又被叫作“中板”。戲曲音樂的板式結構會對竹笛音樂的創作造成一定影響。
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很多民間音樂都會受到地方方言影響,如在戲曲音樂中,南北方的調式與旋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調式的影響也體現在竹笛音樂中。因為音樂風格的差別性,使竹笛在演奏技巧及音色的運用、把握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南派的竹笛演奏以顫、疊、贈、打等技巧為主,北派的竹笛演奏以吐、滑、剁、花等演奏技巧為主,兩者在演奏力度、技巧等方面都體現不同的風格,這也逐漸成為竹笛演奏的基礎。
北派笛曲受北方戲曲音樂影響,如二人臺、梆子戲等,帶有北方地區粗獷、高亢、明亮的特點。在演奏過程中,北方笛曲更加側重于演奏者舌頭的訓練,這對口腔的壓力及腹肌力量要求較高,在高音的演唱上難度較大。很多作品注重演奏力度的對比,這不僅與北方音樂的調性、旋律有關,與北方方言的語言韻律也有很大關聯。西皮調式中音程多以跳進為主,因此,北派竹笛作品節奏感會更加強烈,音樂風格比較鮮明。為了使作品風格更為活潑,有時也會對旋律進行加花變奏。
吐音角球舌頭與手指、氣息的配合,無論單吐音、雙吐音還是三吐音,都需要處理得干凈利落;滑音的演奏也需要氣息與手指配合,連貫性決定了滑音的演奏質量;垛音的演奏是一種氣流極具流動,結合手指迅速下落產生的音響效果,此類裝飾音與主音之間的關系沒有度數的限制,因此,很多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它來模擬自然界的聲音。
南派竹笛多用于昆曲伴奏中,音樂風格具有典型的江南韻味。昆曲細膩婉轉的音樂與地區風格非常吻合,南方的笛曲音樂以清新淡雅見長,適合表達抒情的旋律,這對演奏者的氣息把握提出很高的要求。南方的方言語調平和,旋律級進為主,因此,裝飾音多以顫音居多。在演奏時要勻速地開合音孔進行顫動,最后落在本音上,演奏過程中應注重手指彈性,演奏者需要控制好手指的速度以及松弛度,盡量勻速地保持顫動。演奏打音時,可以依照顫音的分解進行演奏,手指要干凈,直上直下,確保聲音的質感。
民族樂器與戲曲音樂結合的案例不在少數,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研究。通過戲曲元素對竹笛演奏的影響分析,可以加深對于我國戲曲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這對于竹笛而言,在其創作形式與演奏方面也是一種新的拓展,對于竹笛音樂和戲曲音樂來說是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