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瑤瑤 荊楚理工學院
文化創意設計作為一種新型發展理念,以人的創造力為核心,通過知識、文化的不斷創新與融合,塑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并且以起獨有的特點助力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本文從文化創意設計的視角出發,從傳統生活方式、文化生產與消費、文化基因三個角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打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非遺作為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基因,是人們長久以來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積累。而文化創意從非遺特點以及非遺保護過程中受到的阻礙因素入手,對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與改進。文化創意以“創新”為理念,通過全新的設計方式,為民間藝術與文化創意搭建起了橋梁,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經歷了無數的歷史變遷,其自身的文化也是在長久的歷史變遷中形成的,具有本土化的文化特點。如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之間的生活方式不同,其傳統生活方式就是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在衣食住行的任何一個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變化。同時,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在盲目追求外來文化的同時,逐漸淡忘了本土文化,增加了我國非遺保護的難度。
以我國傳統的農耕方式為例,傳統農耕時期的勞動方式雖然是一種傳統文化,但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其并沒有以“古董”的方式傳播下來,而是以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通過文化創意設計,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被進行了創新性設計。我國仍舊是農業大國,農耕勞作也是多數人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對非遺的保護與創意設計,我們需從雙面角度分析。
雖然非遺在歷史的發展下會不斷地沉淀,變得更加純粹,但從文化創意設計的角度分析,其產業的生產與消費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非遺作為一種地域性的特色,承載著祖輩的情感,而文化創意發展需要從時代背景出發,成為以創造力為核心的經濟價值導向。人們對文化創意設計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觀點不一,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的中華傳統文化,應該與古玩、字畫一樣,不管歷史怎樣變化,都要保證一成不變;但是也有人認為,唯有創新才能發展,恪守成規只會停滯不前。從多年的非遺保護情況來看,一味空談、恪守成規的保護方法并沒有起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聯合國曾經發布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要求,以其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作為重要評判標準,并將“生命力”作為重要的保護內容。而文化創意設計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為非遺提供了“生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見,文化創意設計對非遺具有保護價值,它以市場經濟手段,通過創新生產與消費的方式,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以活態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
非遺保護的目的就是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其體現了區域民族人民之間的穩定傳承關系,是民族學與實物等的傳承。從上述內容中,我們了解到非遺保護需要以一種動態生命力作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載體,在時代的變化下,應以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眼光對待非遺,不要讓非遺在僵硬的紙張與文字中失去其本來的生命力。如民俗作為一種居民生活文化,是一種生活生產形態,蘊含著人們的情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自覺性行為。但是,民俗文化若是以一種表演的形勢體現出來,就失去了本來的韻味,喪失了非物質文化的本質,不符合最初的保護目的。很多企業為了迎合群眾的需求,在民俗表演中加入了搞笑、滑稽或者其他不屬于民俗文化基因的東西進去,混淆了我國傳統文化基因,不利于其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合了文化、歷史、藝術、精神等元素,有些本身具有商品性質,有些不具備商品形式,因此文化創意設計在其中的融入,需要重點分析其中的文化基因,以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的喪失。設計者以文化基因作為文化創意設計的核心,結合當代人們的生活實際,取其精髓,將其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生產中,以此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諸多行業人員也一直致力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工作中,而傳統非遺保護方式之所以見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其保護方法脫離了非物質文化的主體,導致保護與傳承人失去了主語權。僵化的傳統保護方式,只會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生命力與發展的可能性。而文化創意設計在其中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對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