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軍
(岳池縣中醫醫院 四川岳池 638399)
在人體中最粗大的神經結構就是坐骨神經。一般在進行足手術以及膝部以下的手術時都會使用坐骨神經阻滯技術,單獨使用坐骨神經阻滯技術能夠使患者的小腿部位以及足內側面部位之外的所有膝蓋部位以下的手術區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第一,坐骨神經阻滯麻醉主要適用于坐骨神經痛以及梨狀肌受到損傷之后產生的綜合征的治療診斷,針對于坐骨神經根性痛以及坐骨神經干性痛的診斷鑒定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第二,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應用在患者的足外側以及足部第3.4.5趾的手術,如果同時阻滯股神經,也可以應用在患者的下肢手術麻醉中。
第一,未進行明確的診斷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避免造成對病情產生掩蓋的現象發生。
第二,不能良好的配合的患者。
第三,需要進行注射的部位皮膚出現一定的感染,或者有一定的炎性病灶的患者要謹慎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全身感染者也要謹慎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第四,有一定的出血傾向的患者也不能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第五,心肺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第六,對于局麻藥物有一定的過敏癥狀的患者不能使用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第一,傳統后側入路。患者應當保持側臥、阻滯側在上方,同時也要保持屈膝屈髖。通過股骨的大轉子與髂后上棘作一連線,連線中點作一條垂直線,以及通過股骨大轉子與骶裂孔做出一條連線,兩線的相交點即位穿刺點。采用穿刺針經由穿刺點垂直刺入,直至感受到異樣。如果沒有出現異樣,但是觸及到了骨質,這時可以將穿刺針稍微傾斜偏向內側之后在進針。直到劃過骨面,最終抵達至坐骨切跡。出現異樣之后要將針退出數毫米,并將20ml的局麻藥物注入。
第二,膀胱結石位入路。患者呈仰臥的姿勢,并由助手對患者提供幫助,使患者的髖關節能夠彎曲90°并略內收,使患者的膝關節彎曲90°,患者的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連線中點就被稱為穿刺點。由穿刺點刺入,并使穿刺點能夠與床保持平行,穿刺針偏向頭側并略微向內偏,直到出現異樣之后,開始注入藥物。在注入藥物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神經遠端進行壓迫,避免藥物向著患者的頭側進行擴散。
第五,骶旁入路阻滯技術。患者要保持側臥姿勢,需要進行手術的一側肢體要在上方。為了確保患者能夠更加舒適,可以使患者稍微將髖關節以及膝關節進行彎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采用長為10cm的B斜面絕緣型穿刺針,同時也應當采用神經刺激器對此加以輔助。首先要對患者的髂后上棘進行確認,同時也要在坐骨結節與髂后上棘之間進行連線,將穿刺針的進針點確定在該條線上,并保持在髂后上棘下方8cm的位置處。將穿刺針與神經刺激器進行連接,穿刺針刺入患者的皮膚,同時也要沿著矢狀面將穿刺針推進。當穿刺針經過患者的坐骨大切跡的位置進入患者的骨盆之后,如果穿刺針的前端與患者的坐骨神經接近,可以在患者的踝部誘發出一定的運動反應,如果將神經刺激器的刺激電流進行降低,之后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運動反應,這時就能夠注入局部麻醉藥物,大約30ml。在骶旁路坐骨神經阻滯通常會伴隨著閉孔神經阻滯以及陰部神經阻滯,如果在穿刺的過程中采用長為150mm的絕緣型穿刺針進行穿刺,當為患者注射了負荷劑量的局部麻醉藥物之后,就可以將其置入硬脊膜外導管中,然后通過硬脊膜外導管為患者持續輸入局部麻醉藥物,最終也能夠達到連續的坐骨神經阻滯的目的。
第六,臀下入路阻滯技術。這種阻滯技術針對肥胖患者更適用一些。一般來說,在下肢手術過程中使用該技術時,通常都是將該技術與單次腰從阻滯或者連續腰從阻滯、單次隱神經阻滯以及股神經阻滯等共同應用。在穿刺過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側臥姿勢,首先要對患者的股骨大轉子以及坐骨結節這兩個解剖學標志進行確認并標記,也應當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連線,并有這一條連線的中點向下做出一條垂直線,并將其進行延伸,延伸至4cm左右的位置處,并在該位置處觸摸到皮膚凹陷的部位,該部位就是穿刺點。將穿刺針與皮膚之間的角度保持在80°刺入穿刺針,當回抽實驗無血之后就可以緩慢注入局部麻醉藥物20~30ml。
坐骨神經阻滯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阻滯失敗,但是阻滯失敗可以通過利用神經刺激器對穿刺操作進行輔助從而使阻滯失敗的概率得到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就是臀區出現血腫,以及局部麻醉藥物直接注入到神經內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的感覺遲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