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治中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李詠去世的消息傳出后,癌癥一度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身邊患癌癥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呈年輕化趨勢。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癌癥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成見和誤解,影響了對癌癥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認識癌癥,做到防患于未然。
癌癥和腫瘤這兩個詞雖然經常通用,但還是有區別。腫瘤的關鍵在于“固體”,癌癥在于“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癥。癌癥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我們體內有兩萬多個基因,與癌癥有直接關系的有一百多個,只要這些基因突變一個或幾個,癌癥發生的概率就會變得非常高。
從2013年的《腫瘤年報》中可以看出,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得癌癥的概率越來越高。這是因為年齡越大,人體器官受到的損傷越大,需要修復的地方就越多,而反復修復組織容易誘發癌癥。
為什么蒼蠅很少得癌癥?因為它們的壽命很短,還沒得癌癥就已死亡。而寵物狗和貓的壽命長達10多年,相當于人的70~100歲,因此它們得癌癥的概率不低。
癌癥到底是怎么致命的?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答案,因為每個病人的情況不同,造成他們最終死亡的原因也不同。但大致來說,往往和器官衰竭有關。
首先,腫瘤是否轉移是判斷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依據。良性腫瘤只要通過手術被切除掉,病人就算基本治好了。而惡性腫瘤不論大小都已發生了轉移,有可能到達血液系統、淋巴系統,也有可能到達身體的其他器官如肺部和肝部,由于這些器官非常重要,手術很難完全去除腫瘤,大大增加了致癌的風險。
其次,腫瘤不論是否為惡性、是否發生轉移,過度生長都可能壓迫關鍵器官。比如腦瘤往往會壓迫重要神經導致人死亡;肺癌細胞生長填充肺部空間,導致肺部氧氣交換能力大大降低,最后病人因肺功能衰竭而死;白血病導致正常血細胞枯竭、造成系統性缺氧等。

再次,癌癥致死有時候并非某一個器官衰竭造成,而是因為一個系統衰竭。很多癌癥會導致病人的體重迅速下降,肌肉和脂肪都迅速丟失,這個過程無藥可治,是不可逆的,無論病人吃多少東西、輸多少蛋白質都沒用。由于肌肉和脂肪對整個機體的能量供應、內分泌調節至關重要,病人很快會出現系統衰竭。
第一個原因是癌癥為“內源性疾病”。對待“外源性疾病”如細菌感染,可用抗生素。抗生素只對細菌有毒性,對人體細胞沒有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提高它的濃度殺死所有細菌。而治療癌癥就沒那么簡單了。癌細胞雖然是“變壞”了的人體細胞,但仍然是人體細胞。要殺死它們等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就是所謂的“副作用”。
比如,傳統化療藥物能殺死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人體中有很多正常細胞也在快速生長,如頭皮下的毛囊細胞,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毛囊細胞,這便是化療后的病人頭發都會掉光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癌癥具有多樣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種完全一樣的癌癥。
比如中國癌癥新任第一殺手——肺癌,按照病理學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是不是肺癌就只有這兩種?答案是否定的。癌癥是由于基因突變造成的,而每個癌癥病人的突變基因數目不止一個。最近一項系統性基因測序研究表明,肺癌病人人均基因突變的數目接近五千個!這么多的變量隨機組合,導致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同。
由于癌癥的多樣性,制藥廠只能針對很小一部分病人研發藥物,加上研發成本高居不下等因素,導致攻克所有的癌癥任重道遠。
第三是癌癥的突變抗藥性。生物進化是一把是雙刃劍,人體能依靠它適應不同的環境。但癌細胞進化能力更強,能不斷躲避藥物的作用。例如,抗肺癌藥Ceritinib在臨床試驗時,就有很多癌細胞“丟棄”了突變的ALK基因并產生新的突變來幫助癌細胞生長。
均衡飲食,加強鍛煉和良好的心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抗擊癌癥最好的武器,任何藥物都比不上它們。此外,定期檢查和篩查也是必要的應對措施。


延伸閱讀:
兒童為什么會得癌癥
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癌癥的發病率呈直線上升,年紀越大,患癌癥的風險越高。但凡事都有例外,生活中常聽說不少小孩甚至嬰兒得癌癥,尤其是白血病(又稱血癌),這是為什么?
由于癌癥由基因突變引起,需要時間積累,在短時期內不可能純靠后天因素形成,因此可以肯定,嬰兒或兒童得癌癥必然有先天因素:要么是遺傳了父母的致癌基因,要么是在母親懷孕的過程中因種種原因導致胎兒的基因產生了突變。
兒童癌癥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其次是神經系統腫瘤、骨頭和各種軟組織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