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歐陽超

2019年是農歷豬年,豬給人的印象總是笨頭笨腦、貪吃貪睡。但當你真正走近豬的世界,就會改變對它的看法。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近萬年前,人類就開始馴化并飼養野豬了。被馴化后的豬逐漸形成了發育快、繁殖力強的特點。它們不僅能供人們食用,還能提供制革、制藥的原料,就連它們的糞便也是上等的農肥。
豬的嗅覺發達,能辨別多種氣味。這是因為豬鼻嗅區廣闊,嗅黏膜的絨毛面積大,分布有密集的嗅神經。豬寶寶在出生后幾小時就能通過氣味尋找乳頭,三天內就能實現固定乳頭哺乳。
據測定,豬大腦中負責嗅覺的部分與負責聽覺和視覺的兩部分加在一起是同等大小,所以豬嗅覺的發達程度遠高于狗或人的。通過一定方式的調教與訓練,豬能用鼻子嗅出地雷,還可作為海關偵緝動物,甚至可像警犬一樣擔任警衛。
豬的耳形大,外耳腔深廣,即使很微弱的聲響它也能敏銳地覺察到。豬的聽覺分析器也很完善,能辨別聲音的強度、音調和節律,容易對各種口令和聲音刺激快速建立條件反射。
經過訓練后,豬可以跳舞、開關籠子、直立推小車,甚至發出類似人類語言的聲音等,而且受訓時間比狗短。
作為“六畜之首”,豬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不少民間傳說中,豬都是人類的好朋友。
由于豬具有敏銳的嗅覺和聽覺,人們曾把它用于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和英法聯軍正在索姆河一帶進行大規模的激戰。接近傍晚時分,德軍在陣地順風地帶向英法聯軍打開了數千個裝有毒氣的鋼瓶。毒氣飄來,英法聯軍的官兵逐漸感到憋悶、窒息,最終傷亡慘重,防線被德軍突破。戰斗結束后,德軍官兵在對方的戰區發現,那里的家畜大部分被毒氣毒死,只有豬安然無恙。這一奇怪的現象引起了德軍的重視。
經過仔細研究,原來是靈敏的嗅覺讓豬在毒氣中幸免于難。當毒氣襲來時,強烈的刺激使豬受不了,于是它們拼命地用嘴巴拱地,將鼻子插入泥土中,這樣空氣中的毒氣被土壤顆粒吸附,豬吸入的空氣已是經過濾、凈化的空氣。
德軍根據這一發現,依照豬鼻子的形狀造出了防毒面具。
在現代軍事上,科學家還試圖將豬用于搜查和反恐活動中。據報道,聯邦德國的西爾德斯海姆警局馴養了一頭警豬——路易斯,路易斯為該局立下了汗馬功勞,成了警察們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自1984年以來,它在警察的帶領下立下無數戰功,幫助人們搜查出了許多毒品和爆炸物。
在泰國的叻丕府,農民為養豬找到了一條特別的路子——為“斗”而養,以“斗”促養。
2005年當地宋干節(即潑水節)期間,叻丕府舉辦了兩場斗豬比賽,參與者是該府養豬最多的抱才欖縣和北挑縣的養豬戶。到了賽期,這兩個縣的養豬戶把各自喂養的豬趕到指定地點參加淘汰賽,然后從中選出五對優勝者參加在抱才欖寺舉行的決賽。
新奇的斗豬比賽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也提高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
我國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句話:頭大有保,耳大有福。由于中國古代先民崇拜豬,其肥頭大耳的特征也被視為美好的象征。
此外,豬在傳統文化中也是財富的象征。豬全身是寶,所以古人把豬當作旺財的吉祥靈物。“豬送元寶”就是一頭肥碩健壯、笑容可掬的豬立于元寶錢堆之上,雙手拱送一枚大元寶,寓意旺財催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