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心城市土地資源日漸稀缺,在土地利用上進入存量土地的發展階段,城市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也逐漸從新城開發轉向城市雙修和品質提升。同時,傳統靜態藍圖式的規劃浮現種種弊端,動態規劃理論興起,規劃工作也從原先靜態的規劃成果、被動的規劃許可,向動態調節、主動推動城市改善轉變。本文借助實際項目,探討以實施為導向的城市設計方法,和行動規劃在城市設計中的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擴張階段。現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工作新思想,著力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宜居性,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和系統性。適用于擴張需求的城市規劃開始向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轉變。在此大背景下,規劃從業者更需要從新的可操作的角度,為城市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和咨詢建議。
1.釋義
行動規劃由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先生提出,旨在精確把握規劃需求,科學研判發展趨勢,合理謀劃藍圖和目標,在傳統規劃技術的基礎上提供更符合空間發展邏輯的規劃方案和契合現實環境的操作指引。行動規劃核心是面向實施,從規劃目標、規劃方案、操作指引各方面,致力于愿景的實現。
2.行動規劃的特征
行動規劃是面向實施的規劃,為城市具體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四方面的顯著特征:一是著眼于現狀問題的解決和現階段可實現的目標;二是提出務實可操作的行動方案;三是規劃短期性有限的目標,解決具體的局部問題,循序漸進,不貪多求大;四是基于過程和路徑進行規劃,符合規律與能力,有效組織各單位各主體。上述特征都集中力量于推動規劃落地,切實解決城市發展建設問題。
本文以沿海某市某濱河區景觀提升和城市設計項目為案例。該濱水區是該市外圍某區臨接中心城區的門戶,沿岸為居住區、舊村舊廠、綠地等,并與該市重點發展平臺大學城、創新城相鄰。規劃立項開展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城市設計和景觀提升,全面提升區域城市建設,為周邊重要價值園區和創新平臺提供良好的發展大環境,并促使其相互耦合發展。
1.背景分析和戰略性資源識別,確定規劃定位和愿景
該地區位于城市河道中段、北部濱水走廊,包含大學城、創新城部分區域。大學城、創新城是該城市未來構建國際創新樞紐的重要平臺,是所在城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其中,大學城基本建成,相對成熟,已持續運營多年。創新城建設已啟動,重要道路和一期建筑正在建設,招商引資已有一定成效,引進了部分科技創新企業。
規劃濱水地區是該市主要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景開闊,景觀優良。“十三五”期間,該市提出從經濟、城市、景觀多方位全面提升濱河地區,而規劃區將是其中集智慧創新、創意活力、生態宜居于一體的重要段落。
通過對規劃區所處的時空和城市發展條件進行分析后,確定規劃區發展愿景。在兩大重要創新平臺的耦合帶動下,規劃區將建設為匯集高端智慧創新要素的水岸景觀帶,打造世界前沿的濱水創意活力岸線,承載智慧產業和品質生活。
2.審慎思考現實條件,確定總體目標,解決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
對規劃區現狀發展情況,以及對上一期規劃的內容和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從而確定發展的關鍵,這是行動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以愿景為引領,分類梳理現狀情況和歷史沿革,識別關鍵問題,樹立有意義、可實現的階段性目標。
規劃區有一定數量的自然斑塊,包括山丘林地、灘涂濕地等。但不成系統,部分岸線生態破壞嚴重,河涌被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修復支離破碎的生態系統,重建健康的水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本次規劃的首要目標。
在功能產業上,河道北部的大學城內高校云集且運營多年,但并未在其周邊發展出成熟的創新產業,形成創新區域。創新城建設剛起步,產業尚未形成氣候。促使兩岸產學研有效聯動,是地區發展的核心策略和重要目標之一。
在城市形象上,用地被舊村舊廠、大型居住區等占據,部分用地處在閑置狀態。地區缺乏指導和約束未來建設的空間景觀控制導則。優化濱水門戶形象,形成控制導則,是本次規劃的形象目標。
在宜居環境上,現狀濱水空間不可達、公共空間不連續,慢行系統缺失;面向創新人才的品質住區不足,已有舊村舊城環境較差;地區路網不成熟,公共設施缺乏等。建設宜居城區,是本次規劃的重要目標也是根本目標之一。
3.空間設計和實施策劃結合,形成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成果
(1)順應發展規律,結合實施行動策劃,制定體現時間演進的空間設計成果
規劃范圍內,部分項目已獲批或正在建設。用地權屬較為復雜,涉及大量的舊村舊廠用地。
一是與各相關單位充分溝通,尤其是規劃實施單位。以濱河及河涌景觀設計子項為例,水務局是相關管理部門,同時也是部分濱河建設項目的實施部門。與水務局的多輪溝通既確保了設計成果的可實施性,也提升了項目實施計劃的合理性。
二是遵循發展規律,根據重要性和急迫性,確定不同片區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和導則的深度,形成層級化的深度差異。緊抓重點,并確保一定的管理彈性。以景觀提升為例,對即將開工的創新城地塊及相鄰濱水區開展修規深度的詳細設計,并制定包括公共空間、服務設施、家具、燈光、種植在內的詳細的地塊景觀設計導則。而對其余非重點地塊,以片區通則和概念方案的形式進行設計和管理,在確保整體原則的前提下給予地塊彈性。
三是形成近、遠期不同階段的城市設計方案,以應對部分城市更新項目近期無法實施的情況。近期部分環境品質低下的舊城、舊村難以整體改造,規劃以微改造方式形成方案。在遠期方案中,再以整體改造的思路進行整體規劃設計。
(2)結合空間設計成果,分解總體設計目標,形成階段計劃,明確階段目標
基于建設緊迫性、重要性、資金情況和資源條件,確定建設階段及各階段目標、任務。針對本項目,近期集中資源建設兩大重點項目(創新城核心區、濱水人才居住區),引爆區域創新發展勢頭。中期完善城市宜居宜業環境,構建區域標志性景觀形象,提升兩岸交通便利性,推動地區穩健發展。中遠期著重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包括全面推進舊改項目,全面建成創新城起步區、形成創新產業集聚,建成產城融合新區。
4.從設計方案、目標和任務出發,制定行動計劃
圍繞方案和藍圖,制定契合現實環境的行動計劃,為規劃實施提供操作路徑。在本項目中,將三個階段的任務,拆解成可單獨開展工作的具體項目,并確定重點項目。重點項目需體現本階段建設的核心要求,并提供近期建設用地安排的參照。項目庫同時明確開發模式、實施主體、相關單位、投資估算、資金來源及運營建議。
本項目運用行動規劃的方法,從項目初期便開展了以實施為目標的分析和思考,最終形成了貼近操作層面的成果,搭建了實施路徑。但由于涉及的建設主體眾多、權屬復雜,造成若干分項目協調難度大的情況。同時,由于可調動的資源和財力不明晰、缺乏數據支持,為精準確定實施時間,帶來了一定難度。
行動規劃的理念誕生于對已有規劃體系的反思,它是一種規劃思維而非新的規劃類型。把行動規劃思維帶入已有的規劃實踐,有助于協調政府主體和市場主體的需求,提供以物質空間規劃設計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避免了終極藍圖與現狀建設脫節的局面,從而更好地為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