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在當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隨著優化教學步伐的不斷邁進,為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育內涵得到不斷提升,高中語文課堂導入作為重點環節不斷為一線教學教師所關注。為了使課堂環節更加完整,教學過程得到完善,一線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對課堂導入不斷的進行探究。
如果一節課的導入環節設計恰當,不但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思維得以深入,而且課堂結構可以更嚴謹、順暢。可以說,恰當的導入為整節課的講授創設了一個好的開端,使師生都有一個美好的情感體驗。然而,當下高中語文課堂導入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原因也不一而足。
隨著高考壓力的不斷增加,分數至上導致師生教與學往往以分數為標準和追求,而語文學科不像其他學科,背下來,或者學會一個定理、公式就可以馬上有所應用,得到分數,而且語文涵蓋面非常廣,且交叉滲透情況嚴重,學好語文是一個相對長期漫長的日積月累的、一步一個腳印積累的過程。所以,在新課改教學內容爆棚,而課時不夠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時間內,任課教師很少會有時間和精力去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因此,快速提高成績,成了高中師生共同的美好愿景。
奧地利認知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說:“課堂導入需融入進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認同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背景,促使學生發生通話、順應效應,從而順利完成新舊知識的連接。”由此可見,課堂導入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深遠的。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樣的教育遠見。從長遠看,民族心理、情感體驗、新舊知識、課堂情境的良好創設,以及拓展學生思維深度等,這些不容忽視的作用。
經過與一些語文教師的交流,基本上對導入這一環節的功用是認可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又被忽略了。面對如此現狀,當下高中語文的任課教師們更應該主動提高對課堂導入功能的認知,在常規課中普遍進行精心的課堂導入設置,來扭轉只有賽課才精心導入的局面,這將對語文學科的發展有所助益。
教學目的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所要達到的歸宿。一堂課的教學目的,在一般情況下應包括:向學生傳授哪些新知識,在本節課中應達到什么要求;培養學生哪些能力,達到什么水平;對學生進行什么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如何發展學生體力和審美能力。教學目的就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是教師需要在課堂導入這一環節中必行之事,所以說課堂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其目的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設計課堂導入需要以課堂即將教授的內容為立足點,課堂導入內容的設計應遵循教學重、難點,若有游離于課堂教學內容以外,只為了導入而導入,這樣的導入便不會起到充足的作用,甚至打亂學生的思維,起到難以控制的副作用。
作為教師應該都知曉,上課之前的課前準備便有“學情分析”這一項,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才能夠使得教學效果無限擴大。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該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例如年齡水平、文化素養層次、思維水平等方面,這樣才能使課堂導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會因太幽默而擾亂學生心智,不會因為太古板而使學生失去興趣,也不會因太深奧而使學生望而卻步。
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把教學時的突發情況考慮其中,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隨機應變、就地取材,有些時候以突發情況為課堂導入也從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畢竟計劃沒有變化快,不能一味地按照既定的教學設計來進行課堂導入,否則課堂導入便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靈活和色彩。
每個老師的個人風格、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個人素養均存在較大的不同,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會無法控制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自然而然,教師設計的課堂導入亦會有所不同,并非所有類型的教學課堂導入都適合所有的教師,所以,教師們在對課堂導入進行設計時,教師都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個人風格和特色,并深入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學情敢于發現,激濁揚清,不人云亦云,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課堂導入,以此來保證學生在每一節課的開始都能輕松愉悅地隨著教師進入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