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巖
(山西省陽高縣建筑設計室,山西 陽高 038100)
目前,由于家庭結構的轉變以及養老機構欠完善,我國的養老模式在未來數十年依然還是以依托普適住宅為載體,提供相關養老服務為輔助的居家養老模式為主。縱觀我國養老地產的現狀,尚處于一個探索發展的階段,無論新老社區在戶外環境的適老化設計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癥結,歸納其如下:
近年來,住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催生了一批年輕的設計師,他們的設計風格新穎別致,構圖美輪美奐。但絕大多數缺乏對于構圖元素后期使用可行性的深入推敲。尤其缺乏對老年人生理與心理需求的深入調研,缺乏對老年人與戶外環境互動關系的細究,使得一些設計作品形式上頗具審美,但在后期使用后卻暴露出諸多適老化設計的細節問題。例如,有些老年人的活動場地的設置,未綜合考慮日照通風等條件,沒有顧及相鄰樓棟間夾縫地帶產生的“弄堂風”,以及高層樓棟下的“風洞效應”等極端氣候給老年人戶外活動帶來的不適應性,還有的石材休憩座椅夏熱冬涼,同時缺乏落葉喬木的郁閉度或沒有遮陽擋雨和阻緩風的措施等。
近年來,由于地產開發過程中追求低成本、快節奏的逐利訴求,導致過多的建筑設計在短時間內倉促而成,難以保證后期使用的實效性。而戶外環境的設計通常是整個規劃設計的后期介入,并大多以滿足年輕人上班便利、孩子擇校的要求為出發點,僅僅滿足基本的規范要求和功能形式,而忽視了知足老年人的梄身需求,無障礙設計環節薄弱,尤其缺乏有針對性的適老化設計環節。例如,有些活動場地布置在擾鄰的位置,易引起鄰里沖突,不利于鄰里和諧關系的搭建;有的活動場地配建休憩設施匱乏,尤其缺乏基于老年人人體工學尺度的配建設施,導致適老化環境吸引力不足,不利于促進老年人休憩、休閑、聚集活動的發生。
由于國內涉及到戶外無障礙設計的規范相對零散,缺乏完善的數據參照,使得許多社區的戶外設計雖有適老化考慮,但良莠不齊,不夠系統規范。在無障礙系統方面缺乏覆蓋性和銜接性,在交通照明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存在。例如,多數社區只在道路入口與小區入口處設置無障礙通路,未形成貫穿全園區的連續性的無障礙系統。同時,室內外空間轉換的無障礙銜接也多存在問題。還有的活動場地與道路交通系統沒有很好的無障礙銜接,造成易達性差,無法吸引老年人前往。還有的園區內夜間照明亮度不足,沒有形成對場地和通行道路的連續帶狀照明,使得視障老年人傍晚的出行多遇不便。
隨著生命周期的遞進,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認知能力、五感能力逐漸衰減,醫學的范疇里稱作“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衰退”,因此,老年人對戶外活動場地的聲、光、熱、風環境,無障礙設施,舒適度等方面都具有差異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同時再加上社會地位的缺失,家庭聯系的疏離,使得他們在心理上易焦慮、易孤獨、又怕打擾,并缺乏成就感,同時渴望被關懷。基于這些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老年人對安全、愛、自尊的需求尤為強烈。表現在社區生活中,他們更加渴望舒適、安全,渴望鄰里交往與參與。綜上,我們在戶外環境的適老化設計方面提出以下原則及建議。
社區戶外環境適老化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無障礙性、安全性、多樣性與趣味性、易識別與可達性、舒適性與便利性、先進智能性與康養保健性。
無障礙設計就是基于老年人,殘疾人的身體機能和行動特點而做出相應彌補和強化的特殊設計,以減少老年人、殘疾人行動中的障礙,為老年人的獨立生活提供支持,最大程度的鼓勵他們發揮自主能力,并廣泛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居住區戶外環境適老化設計的無障礙性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3.1.1 保證居住區樓棟室內外的無障礙銜接性和居住區道路與城市道路的無障礙銜接性,以及相關標識導視系統的連續性和貫通性。住宅樓棟出入口的室內外無障礙銜接包括無障礙坡道及扶手的連續性和做過表面防滑處理的覆蓋面等。社區出入口的無障礙銜接即社區內無障礙系統與城市公交系統的無障礙銜接,包括下斜坡道的過渡、盲道引路徑的銜接、臺階與無障礙坡道交界處高差的處理等。同時保證相關的標識導視系統的連貫性,是無障礙系統使用實效性的有力保障,包括合理的設置標識密度,規范的標識文字并斟酌色彩反差。
3.1.2 保證居住區內無障礙系統的覆蓋性與連續性。結合居住區內主要步行道路系統,確立并完善覆蓋全園區的無障礙通行系統,通過連接老年人活動頻繁的空間、公共設施入口、住宅樓棟入口、小區入口等,滿足老年人全園區的無障礙出行要求。
3.1.3 保證無障礙設施的規范性,即對社區戶外環境的無障礙設計應嚴格遵守相關規范定性定量的細則要求,如建議室外無障礙坡道不應大于1/12,每上升0.75米或長度超過9米,則應設平臺,平臺深度大于1.5米;建議無障礙道旁植物或花槽應離開引路徑450毫米-600毫米,并且通道應精良平坦等。
安全性包括外部環境的安全和心理感受的安全。即在外部環境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由于反應遲緩,行動受限而引起的各類意外發生的可能性,防止任何潛在危險造成的傷害,并有預判性的提前采用相應的設計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老年人戶外活動發生意外事故的幾率,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安全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2.1 在空間氛圍的營造上,應采用圍合感強的半封閉可控空間,并保證與其他空間的視線交流,以便于發生危險能急時被發現并救助,消除老年人的過度防衛感和焦慮感,照顧老年人心理上的安全感。
3.2.2 在戶外設施的設計上,應符合老年人人體工效尺度,并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的刺激和相應的安全標識導示,同時考慮到老年人的助力起坐以及助力平衡身體的需求,應重點關注戶外設施的穩固性,并且設施邊角應做成圓角形式,防止老年人摔倒磕碰引起的傷害。
3.2.3 在道路系統的設計上,應做到居住區內車行道路系統與步行道路系統分別設置。居住區應設地下停車場,可有效減少人車混行給老年人和兒童出行帶來的安全隱患。
3.2.4 在地面鋪裝選擇上,應注意選用平整、防滑、無反光、滲水性好,并有一定彈性的材料。同時,鋪裝形式應避免切割過深、過大的極端防滑處理,避免給拐杖、輪椅的使用者帶來絆倒的危險。
3.2.5 在綠植的配置上,應注意活動場地以及散步道周圍不宜選擇生長茂密、具有遮蔽性的植物,并保持與周圍的視線交流,便于老年人發生意外時能被及時發現并救助,尤其為保護視障人士不宜選擇“低生橫枝”的植物。同時老年人對植物的文化寓意也極為敏感,比如禁忌過量的松柏。另外老年人、兒童活動場地周圍也不得選擇有毒帶刺或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等。
3.2.6 在照明系統的設計上,宜采用地景燈進行整體照明,高照明路燈作為輔助照明。避免光源直射眼睛的眩光照明,失能性眩光會嚴重影響到標識導向功能的使用,甚至會危及老人的安全。另外注意室內外轉換空間的照明過渡,并應減少照明的死角,為老年人的夜晚出行提供安全支持。
3.2.7 在水景設計上,不宜選擇靠近兒童游樂區的位置。如設置則應加設足夠的安全防護設施,以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3.2.8 在社區環境的管理上,使老年人感到被庇護而免受外界干擾,同時,又不能產生束縛感,并使他們保持一種自由的生活狀態。
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行為習慣、社交取向、興趣愛好的不同,對戶外環境會產生多樣性的需求。由此我們在戶外空間的整體布局上,應進行統籌安排,合理的配置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活動空間,做到大小結合,動靜分區,公共私密分區。做到既可聚會又方便獨處,既有方寸景觀又有開闊視野,既可遮陽納涼又可享受日照,固定與移動戶外家具兼備,普通座椅與輪椅預留空間相結合,道路系統遠近匹配、迂回通達,以滿足其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不同的植栽配置,鋪裝選擇均可為多樣化體驗和需求提供支持,以此提高戶外空間的吸引力和服務的有效性,并給老年人帶來身心愉悅的感受。
易識別性就是指感知上的明確性,即對活動空間的認知和方位的辨識。在活動空間的設計上,我們除了在平面形式和組織模式上體現出差異性,還應有針對性的提供一些易于老年人識別方向的設計。例如,在重要大型的活動場地和路口的位置設置一些顏色反差強烈、字體清晰明確的人性化標識導向,或利用道路選材的質感、色彩、形式等細節處理,增強老年人的方位感。
可達性包括活動的可達與視線的可達,即在空間的布局規劃中,應將不同的活動空間和相關的配建設施合理串聯,良好銜接。有的步行道路迂回漫長,則可在適當的位置增設有趣味性的小空間,作為老年人行走路線上的緩沖區域,可有效弱化到達目的活動空間的難度,減少行走產生的疲憊感。同時,各類活動空間之間應有顯著的視線聯系,既方便活者串場,又要避免相互干擾,便于老年人安全舒適地往返于各類活動空間之間。
舒適性是指在社區空間和細節的設計上應滿足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適應性,并從聲、光、熱、風環境以及無障礙老年人功效尺度等方面強化適老化環境的舒適性細節。
同時便利性也是舒適性的體現。例如,老年人出門時怕眩光和溫度變化過大,而室內外入口空間的設計就是一個可以讓老年人停下來適應戶外聲、光、熱、風的變化而作臨時逗留的緩沖空間。同時,戶外活動場地夏季通風遮陽、冬季日照避風也是老年人戶外活動舒適性的一個要求。我們可以利用現在成熟的日照分析軟件Ecotect分析社區內各區域全年日照時長以及時段的情況,利用風環境分析軟件Phoenics模擬通風環境,確定社區內各區域風力大小,并通過疊加冬夏日照充足和陰暗的區域,找出適合冬天夏天老年人與兒童活動的場地。并通過在活動場地東西兩側種植高大的落葉喬木提供夏季納涼的樹蔭或設置遮陽飄板以及阻緩風墻等措施;而冬季則通過針葉植物、樹籬等擋風,為老年人與兒童的活動場地營造一個更為理性,更為舒適的“微環境”。
再如,老年人與兒童的活動場地應結合設置為那些隔代育幼監護兒童的老年人在活動的同時對兒童進行看護提供便利。另外,在活動場地周圍應配置足夠的休憩座椅和儲物空間,并預留電源插口,為老年人提供休憩儲物用電的便利。同時,在大型的活動場地附近應設置公廁和飲水間,以滿足老年人如廁、飲水的便利,消除老年人活動的后顧之憂。
依托互聯網和自控技術的相關發展,通過集成先進智能的適老化專項技術打造更為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例如急癥呼救、安全定位、常態健康監測等。在康養保健方面,我們探索增加一定的療養景觀、療養設施、種植功能區等元素,豐富居家養老社區戶外活動環境的康養保健作用,以更為有趣的形式營造老年人的宜居環境。
老年宜居環境的營造,是社會文明的象征。體現在居住區戶外環境的規劃設計上,就是為現在的年輕人、健康者探索能夠沿用到下一代使用的居住品質和適老化性能。由此,我們應將戶外環境的生活內容和空間需求視為與戶型優化、容積率同等重要的因素去考量,并在社區規劃定位初期就開始做更多考慮。將前期風光定位、人車動線梳理、植物景觀配置、標識照明設計等因素有機結合,將功能性與細節把控同時納入場地設計,并在后期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中實現動態完善、實時維護。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從建筑領域作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設計,并努力營造具有當前實效性和未來前瞻性的老年宜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