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斌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000)
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是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繁榮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是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朋友文化權益的保障,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某縣經濟突飛猛進,農村文化市場在城市文化市場的輻射帶動下呈健康有序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該縣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00多家,其中農村就占去了半壁江山,其中網吧61家,電游17家,歌舞娛樂場所2家,音像制品店(攤)9家,書店(攤)7家,印刷企業4家,打字店15家。
(一)農村文化市場競爭力不強。一是大部分經營單位規模小,從業人員少,分布零散,沒有形成產業化;二是數量相對較少,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水平不高,文化消費品種單調,特別是貼近農村群眾需求的娛樂項目更少;三是有不少經營單位環境臟、亂、差,沒有舒適感,經營業績較差。
(二)農村文化市場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在: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農村文化市場較為活躍;當地鎮(鄉)政府重視的,農村文化市場就有起色;靠近縣城或交通條件較好的,文化生活就豐富些。一些偏僻的農村,居住的大多數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因為年青力壯的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只是農忙時回來幫助種田,或是春節期間才回家生活,人氣不足,文化市場發展緩慢,顯得較為冷清。
(三)農村文化市場監管較薄弱。一方面由于加大了對城市文化市場的監管和執法力度,一些無證照文化經營場所已在城市無處藏身,為了逃避監管,悄悄地向農村和城鄉結合部轉移,繼續從事非法經營活動。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市場呈現出點多、線長、面廣、偏遠的特點,該縣文化市場執法大隊人力、財力、物力都難以保證征程巡查和管理,難免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四)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時有發生。少數經營業主受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利用農村文化市場監管薄弱環節,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還出現接納未成年人和超時營業的現象;還有些不法商人,抓住農村人消費觀念落后,愛貪小便宜的特點,銷售盜版、色情音像制品、非法圖書出版物,侵犯知識產權,危害了農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嚴重影響了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
(五)不健康的娛樂活動依然存在。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鎮鎮建有文化站,村村建有農村書屋,配齊了相應的文化設施設備,但由于正面的宣傳和引導不到位,農村群眾的娛樂觀念沒有相應更新,文化設施很多處于閑置停用狀態,遇上空閑時間,就尋找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打麻將、打撲克、玩紙牌,有的甚至買地下六合彩,聚眾賭博,且有發展蔓延之勢,如不及時進行有效遏制,對教育下一代極為不利,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娛樂的健康發展。
(一)缺乏對農村文化市場規劃布局的指導。多年來,該縣文化管理部門在培育發展文化市場時,重點加強了對縣城文化經營網點的規劃布局的指導,忽視了對農村文化市場規劃布局的指導,導致了縣城文化市場分布較合理,而農村文化市場分布極不平衡。
(二)農村鎮政府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不夠重視。目前在農村文化市場監管上各鎮政府還不夠重視,在履行監管職能上還做得不夠,他們總認為文化市場管理是上級文化、公安、工商等有關職能部門的責任。盡管各鎮有文化站和“五老”義務監督員參與協管,但由于他們無行政執法資格,僅能起到文化市場監管的情報員和向導員作用,使監管工作效果不明顯。
(三)文化行政執法的“小隊伍”面臨“大市場”。在該縣文化體制改革之前,原文化市場稽查大隊是原文化局下屬的一個股級單位,執法人員少,且多數年齡偏大,面臨的是分布在全縣20個鎮的200多家文化經營戶的“大市場”,執法力量顯得薄弱和不足。
(四)執法經費嚴重短缺。一方面,該縣財政只解決了執法人員的工資和各項社保資金,文化市場監管專項經費和業務經費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許多工作受經費限制,不能進行,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市場的治理整頓及大案要案查處等專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市場是點多線長面廣,由于缺乏經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文化市場的行政執法。
(一)制定適合當地文化市場發展規劃。要圍繞建設文化強縣這個總體思路,制定適合當地農村文化市場發展與監管規則。把文化市場發展納入到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要在現有網吧、游戲廳等文化市場基礎上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要嚴把新增文化經營戶的落址審批關,搞好文化市場的整體布局。
(二)建立農村文化市場管理保障機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經費作保障,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政府要把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納入財政預算,切實解決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經費不足的問題,確保文化行政執法車輛等設施設備到位,使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正常運行。
(三)加強農村文化經營業主法律法規培訓。由于農村文化市場準入門檻不高,部分文化經營業主文化層次低,法律意識不強,違規經營現象時有發生的情況,一方面要加大監管處罰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他們的法律、法規的培訓,使他們知法、懂法,提高他們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和文明經營的法律意識。
(四)加強農村健康文化產品的培育和管理。繁榮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扶持健康文化產品,要為健康文化產品的繁榮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又要加大對“黃、賭、毒”等不健康文化的打擊力度,嚴禁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在農村文化市場蔓延,嚴禁格調低下、內容不健康的流動演出,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工作,保護知識產權,凈化農村文化市場。
(五)探索建立農村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要以整治促規范,健全管理機制。一是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形成以文化主管部門為主,公安、工商等部門密切配合、齊抓管理的格局,共同打擊文化市場違法違規經營行為;二是建立農村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把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并制定詳細工作計劃,不斷完善管理模式,創新工作方法,促進農村文化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