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齊齊哈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呈現出經濟社會日益繁榮的發展態勢,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各個社會領域中都有所體現。然而,盡管巨大的物質財富在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被創造出來,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由于產能結構始終未能得到全面升級,導致高污染、高耗能的發展模式一直在延續,這不但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更是阻礙了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落實,因此這種發展是難以為繼的、不可持續的。發達國家在百年來的工業化發展歷程中,環境問題是一項始終為被重視、也未能解決的問題。而這些環境問題在我國發展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來,無論是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水污染總量,還是粉塵產生指數以及有機污染物排放量高居不下,這與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是相悖的。為了對當前的不利現狀加以改善,黨和政府要求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嚴格落到實處,不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被認為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綠色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發展理念,順應了全球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發展的新要求,對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生態發展都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制約,同時產生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制約因素是傳統經濟發展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并由此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和大氣污染問題。綠色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革新,不斷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由此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變暖和大氣污染問題。第二個制約因素是傳統經濟發展依賴礦物資源的消耗,且礦物資源的開采和使用會產生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綠色發展則要求采取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經濟發展對礦物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損害。
通常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農業的黃色發展階段、傳統工業的黑色發展階段、并正在步入現代的綠色發展階段。在我國數十年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通過采用傳統工業黑色發展模式,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形成了巨大的黑色發展慣性以及根深蒂固的黑色發展思維,因此綠色發展的貫徹實施,需要強大的制度保障。首先,政治決定綠色發展的方向。從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來看,雖然經濟發展帶來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生態環境保護卻長期得不到重視,直到黨中央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提出“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生態環境保護才受到應有的重視。其次,政治決定綠色發展的內容。由于生態環境的公共屬性,無法通過市場方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要用一系列政策措施將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比如實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征收水資源稅;同時將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的外部收益內部化,比如實施生態補償制度。只有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完備的綠色發展工具和手段,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綠色發展。最后,綠色發展促進施政理念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方式改變要求執政方式和執政理念改變。隨著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綠色理念必將滲入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績觀將最終確立。
在人與自然長期相處過程中,形成了兩類綠色文化。第一類是綠色物質文化,是指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過程中,形成的被人類賦予特殊內涵的自然生態存在物。比如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每一種文化都以特定的自然生物為基礎,并在上述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并且由于上述文化影響,使步入城市文明的人類時刻保持著對美麗自然的憧憬,城市中眾多的人造景觀就是上述文化的反映。第二類是綠色精神文化,是指在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行為和觀念,比如生態倫理、生態意識、生態美學以及人類的環保觀念。人類經濟活動涉及生產和消費的各個方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發展,需要每一個經濟活動參與者,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職責,因此文化引導對實現綠色發展十分重要。
綠色發展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和一切活動成果,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使人的衣、食、住、行既滿足人類自身需求,又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因此綠色發展可以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綠色發展的經濟成果和生態成果。生態保護與建設,依賴于人類約束、改變和優化自身的經濟活動方式。首先是經濟發展中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綠色發展要求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采取各種措施,使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其次是人類要合理開發生物資源。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會損害生態環境,綠色發展要求人類在不影響自然生態系統正常功能條件下,對生物資源進行適度開發。最后是進行生態建設。綠色發展通過借助各項政策措施及采用市場經濟方法,通過實現生態資源外部收益的內部化,激發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