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
(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法律援助中心,陜西 西安 710200)
我國法律援助事業隨著社會轉型的步伐逐步發展,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此項工作,不斷提高援助水平,充分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緊迫問題。
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及各地的實施條例、辦法實施以來,全國各地法律援助事業發展迅猛,不論是在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法律援助工作人員水平方面,還是在法律援助經費投入、辦案數量質量方面都是逐年快速提升,“12348” 熱線電話也在全國范圍內開通,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法律援助實踐中還存在以下幾個阻礙援助工作水平提高的問題:
第一,理念上,對法律援助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不少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將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看成是自身對困難群眾的恩賜,而沒有意識到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是政府的義務和自己的職責,因而工作缺乏全局意識,責任感、使命感不強。
第二,立法上,對法律援助范圍的界定仍欠科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提供法律援助范圍勢必逐步擴大,尤其是新《律師法》及《刑事訴訟法》中已增加了不少關于法律援助的規定,這些都要求《法律援助條例》范圍做出適當擴大。實踐中也出現了部分群眾對法律援助中心不予提供援助提起行政訴訟并引起不少爭議的現象,這些也對《法律援助條例》更加科學地界定援助范圍提出了要求。
法律援助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控制資源,它擔負的是對弱勢群體維權能力的提升,對大量社會失范與社會失控現象的校正,對法治狀態下的和諧秩序的維護。我國學者在對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控制問題進行研究時發現,一定意義上講,社會轉型就是社會秩序的轉型、社會控制機制的轉型。改革開發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甚至思想等各領域無不置于國家權力完全控制之下,這樣形成的社會秩序具有絕對性和壓制性。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轉軌為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依法治國成為新的社會治理理念,法治社會逐步建立。社會形態變化了,相應的社會控制機制也在變化。法律本身是社會控制機制的重要組成,自身也在隨之變化,美國學者諾內特.賽爾茲克在《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一書中將法律區分為三種:(1)壓制型法律:作為壓制性權力工具的法律;(2)自治型法律:作為能夠控制壓制并維護自己的完整性的一種特別制度的法律;(3)回應型法律:作為回應各種社會需求和愿望的一種便利工具的法律。他們認為這三種法律形態以及相應的三種社會形態處于一種層遞關系,并以“邁向回應型法”作為該書的副標題。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進程中,壓制性逐漸減少,自治性與回應性逐漸增加,就控制手段而言,是由暴力壓制轉變為協調和治理,這意味著社會治理將由社會本身來完成,不再存在一種超越社會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再存在建立在不平等之上的統治與被統治的政治關系,意味著建立在民主自由基礎上的法治成為社會控制機制的重要基石之一,相對于壓制型社會而言這樣的社會就是一個和諧社會。
但是,這種和諧社會對社會成員個體自身依法維權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而這種轉型必然面臨一些困難。首先,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法律具有專業性和抽象性,他們對這個到處都可能用得上的“協調工具”感到陌生甚至不解,《秋菊打官司》反映的就是這種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尷尬。弱勢群體更是如此,實踐中他們的維權能力最弱,合法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常常陷入困境。其次,我們必須意識到對于弱勢群體這種弱勢地位的形成整個社會都有責任。由于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及市場機制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化等原因,社會急速轉型期,弱勢群體的產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最后,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以往依賴的社會控制資源減少,弱勢群體維權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會出現社會失范與社會失控現象,這些迫切要求政府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法律援助應運而生。
法律援助這種新興的社會控制資源對于構建法治基礎上的和諧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它擔負的是對弱勢群體維權能力的提升,對大量社會失范與社會失控現象的校正,對法治狀態下的和諧秩序的維護,法律援助工作者撐起的不僅僅是弱勢群體的天,也是中國法治道路的天、中國社會順利轉型的天。
在擴大援助范圍方面:(1)與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等的相關內容互相銜接配套,形成體系;(2)擴大民事訴訟特別是勞動爭議等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圍;(3)擴大行政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圍。另一方面,限定援助范圍:賦予法律援助機構一定的實質審查權,對明顯沒有勝訴可能性的案件、相對人不明的案件等不予援助。現行《法律援助條例》對受案范圍的規定多是形式上的,這樣容易導致法律援助資源被濫用,如申請人符合經濟困難的條件,申請的事項也在法律援助范圍內,但提出的要求明顯不合法而必然敗訴時,提供援助不僅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還會浪費寶貴而有限的公共資源。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法律專業技能、靈活應對技能及必要的信息辨析技能和心理疏導技能的提高。對于優秀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員而言,精湛的法律專業技能僅是基本功,在應對的靈活性、必要的信息辨析及心理疏導方面上的擅長才是更重要的。接待咨詢必須注意辨別群眾語言的客觀程度,了解事實真相,同時必須重視咨詢群眾的心理訴求,從而靈活應對。(2)人性化服務方面的改進。首先,出于保護個人隱私方面的考慮,不愿意透漏自己身份信息的當事人,不應影響咨詢的正常接待。其次,接待咨詢的場所也應注意盡量滿足咨詢群眾的要求,需要單獨接待的為其提供相對獨立的空間。(3)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備有職業資格的心理咨詢師。
總之,只有不斷提高認識,完善立法,提升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法律援助水平,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法律援助事業日益成為法治騰飛強有力的一扇翅膀,我們有理由相信法治中國定會迎來和諧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