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華 黃欽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南陂中小學,江西 萍鄉 337100;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城北學校,江西 吉安 343200)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扶貧開發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環境得到了改善,農民生活得到了提高,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勃勃生機不斷涌現。在教育方面,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內涵不斷充實,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大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得到了重視;一些村、鎮(鄉)中小學校在校園擴建、道路交通、環境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實惠;學校與農村的聯系更加密切,師生與村民的思想感情基礎更加牢固;村民們對物質需求的理解更理性,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更迫切。新農村建設所蘊含的樸實文化和文明素養,給村、鎮(鄉)中小學校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生動的教育素材。
勞動不僅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品質。從小愛勞動,才會努力學勞動,對勞動產生興趣,知曉勞動的價值。新農村建設中,勤勞的農民總是首先脫貧致富,他們學耕種、學養殖、學修路、學機械,在勞動中學勞動,在勞動中學技術,在勞動中獲得利益。在村、鎮(鄉)中小學校的勞動教育中,新農村建設中的這些生動事例就在學生身邊,通過課外活動作業、勞動致富事跡介紹、雙休日勞動有感、勞動見聞(勤勞的爸爸、媽媽)的作文等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賞一賞勞動之后的愉悅心情和勞動成果,提高學生對勞動價值(意義)的理解。勞動最光榮,樹立了愛勞動的觀念后,學勞動的行動就會自覺了,結合校園衛生大掃除、衛生值日,以及如何洗鞋子、洗碗筷、洗菜等,想一想勞動是怎樣完成的,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現在的中小學生正處在新農村建設時期,眼前的家鄉面貌是:泥洼路變成了水泥路,道路在拓寬、延伸;破爛的民宅在拆建,舊茅房、臟水溝沒了;鄉村在規劃,綠樹、文化場地多了;農民們脫貧致富了,民用車、小轎車多了;求知識、學技術蔚然成風,農民的孩子都讀書了…… 這就是現在的大部分美麗鄉村。但是,家鄉的美并不足以激發我們的中小學生熱愛家鄉、未來建設家鄉的熱情,因為外面的世界常常迷幻著他們。我們要帶領學生參觀鄉村祠堂“村史展”、“文化活動基地”,聽老農民講鄉村的過去和未來的新變化,看舊農村遺留的破敗遺跡和將要實施的新規劃,對比農民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使學生了解家鄉的過去,明了“家鄉美”的來之不易,激發對未來家鄉建設的向往。科學的展望未來家鄉的發展目標是最動人的教育,長輩們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精神是最大的鼓舞,通過系列的言傳身教活動之后,我們的中小學生必將從中獲得感悟并樹立志向:從小立志,刻苦學習,鑄煉本領,將來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我們還要告訴學生,新農村建設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國家為新農村建設投入了大量的扶貧開發資金,廣大干部群眾為新農村建設奉獻了智慧和力量,所以,新農村建設的成就是黨和政府對廣大農民關懷的結果。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家鄉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只有每一個家鄉都建設成了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實現。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明了,熱愛家鄉必然熱愛國家,長大建設家鄉與建設國家一脈相承。
新農村建設的每一項成就都依賴著科學:挖掘機與農用機械力大無比,種植與養殖的產量不斷提高,建筑材料質量與工程技術水平保持上乘,自來水與民用電保障供應,過去數十年奮斗才能獲得的業績,現在只需幾個月就能夠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和農村面貌的巨大改變都得益于科學技術的引進。因此,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提供的科學技術素材,是村鎮(鄉)中小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難得機遇。
選一條道路,算一算機器的介入節省了多少勞動力?
選一家農民的年終糧食收成,算一算優良品種的產量比過去增加了多少?
選一口魚塘,算一算科學養育增加了多少產量?
作一項統計,最先致富的農民是哪些人? 哪些農民有一技之長?
…………
新農村建設的科技含量之高將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中小學生!
開展上述活動的時間很多,如:老師指導下的課外活動,家長指導下的課外(含雙休日)作業。開展上述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家庭成員參與方式、學生獨自分析方式、請教農民伯伯、阿姨方式和參照教科書的計算方式。
利用新農村建設提供的科學技術素材并有效的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將大大提高學生們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和崇敬,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
素質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人們終生受益的教育。由于新農村建設提供的廣闊的素質教育活動空間和生動的素質教育素材發生在村鎮(鄉)學校學生身邊,教育意義極其深遠,只要我們抓住機遇,認真指導,“學勞動,愛家鄉,崇科學”的優良美德就將在學生的心靈里扎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