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
(四川省營山縣南橋完全小學校,四川 營山 637700)
在思品教學的實踐中我進行了初探,下面談幾點休會。
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必須在全面領會新課標的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全新的育人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徹底轉變教學觀念。新課改要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實質是師生與學生交往、是教與學的統一活動,教師的角色應由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活動的管理者轉為學習的引導者,居高臨下主導者、權威者轉為平等中的首席。樹立起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思想。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增強取決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水平,取決于人才。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的振興需要大批各級各類的優秀人才。因此,思品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成才。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因素對思維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朋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喜愛和尊重。容許學生提出與自己不同的看法、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標新立意、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學生的看法是片面乃至是錯誤的,也要鼓勵他敢說的積極性,再循循善誘地引導,不能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愉快主動的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指出: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闡明了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善于引導為學生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不斷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思品教材內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故事性強、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為一體。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道理又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單靠單調乏味的說教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因此,教師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設問題的情境。如教學《團結合作》一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兩組同學拔河比賽的情境,通過學生看和觀察,教師進行點撥就明白了團結合作的道理。這課也可運用游戲法,請6個同學上臺分成兩組,開展拔河比賽來創設情境。這樣既增強了趣味性又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
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中指出了小學生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有機結合,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化作用,讓思想品德教學中的觀念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道德與法治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特征。必須有“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的開放思想,使課堂教學與社會教育有機結合。
1.放教學內容。思品教學內容要突破教材的束縛、與時俱進。教師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和學生實際,結合當時政治形勢,大膽取舍教材內容,增加與學生密切聯系的教材,可以學生搜集或教師增補,或制定校園教材,這樣可使教學內容始終保持新穎、真切,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如:《勞動致富》一課中,勞動的形式致富方式很多,課文列舉較少,可在課前讓學生自由調查收集他家以及他知道的人的致富情況,將收集的材料在班上流。全斑學生就豐富了勞動致富的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
2.放教學時空。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教師要大膽放手,留給學生活動的自由空間,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自主獲取知識。教師要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拓展超越時空,除在內容組織、材料選擇上開放外。還要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從課外讀物中收集有關教學資料,參加公益勞動,社會服務等實踐活動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如:《尊敬老人》一課,教學時可開展一次到敬老院慰問老人的活動,表演節目,打掃衛生,和老人交談等,在回到課堂討論:怎樣做能讓老人高興,你應該為老人做些什么。通過活動和討論能使學生明白了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學無常規,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法的采用上,一定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道德與法治課標》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教學藝術,并積極探索“主體式”、“探索式”、“自主式”、“合作式”等新的教學方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正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形成和掌握多種學習方式,采用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同時要注重信息技術和思品教學的整合,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改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師生互動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提高思品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