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實驗小學,福建 寧德 355100)
《齋夫自由談》、《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著作無不傾注了陶行知先生對教育、民族、國家的思想和情感。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與作用。從1914年,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南京匯文書院算起,至1946年在勞累過度中辭世。在短短的32年光陰里,陶行知先生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中華教育改進社、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燕子磯幼稚園、自然學園、兒童科學通訊學校、中國教育學會、國難教育社、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中國戰時教育協會、中華業余學校、育才學校、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重慶社會大學等機構與協會的重要職務,涵蓋了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成年等不同階段的教育。輾轉出訪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為教育與救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此之多的職務與工作,在內憂外患的歷史時期,陶行知先生展現了超越凡人的意志與精神。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人生經歷,當我們要從先生的身上學習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慎重并規劃好切入點,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對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領悟。現在的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與陶行知先生生活的時代已是截然不同的歷史時空,許多的事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感動與很多思緒必須放在時間的維度上來考量才能找到紛繁復雜的表象后面的真諦。先生生活的歷史時期中國教育尚處在啟蒙階段,國家內憂外患飽受戰爭的苦難,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溫飽線下徘徊,太多的迂腐秀才,只會死讀書,還一味的清高自詡,先生是恨透了這種社會現象,他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內容是以文字為中心,是以與生活脫離的無用知識為中心,不能真正培養人的生活能力。因此,陶行知先生一針見血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對中國現今教育影響深遠。站在現階段的歷史時空里回味“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一點也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變的“過時”,相反更讓我們看到先生的“超前”。
我們現今的時代相比先生的所處時代有了太多的資源與自由,而每個時代的教育所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也各不相同。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先生對教育目標的洞察深刻而精準,超越了時間本身,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像一面鏡子觀照與校準著我們對教育的理解與實踐。
當年,先生留學歸來,心里就像裝了一整個春天,滿心雀躍地想把這份美好撒播。然而回國之后的現實,卻讓他無比失落:戰火的殘酷;階級的分裂;民族的苦難,重重的壓在先生的心坎,打破教育的阻隔變成了陶行知先生身體力行的改革與實踐。“陶行知不僅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泰戈爾對先生的贊美強烈突出了陶行知敢于打破阻隔的精神。無論是開展平民教育還是鄉村教育運動,無論是推行國難教育還是戰時教育,也無論是提倡全面教育還是民主教育,他總是把教育與民族的進步、國家的強大、民眾的幸福緊緊聯系在一起。他的大教育觀,表現在三個“打破”:打破學校與社會的阻隔,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使學校向社會開放,構建大的教育系統;打破個體教育時限的阻隔,提倡終身教育;打破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間的阻隔,提倡教學做合一。這三個“打破”又聚焦在全面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從先生的話語與實踐中我們深刻的體驗到了教育的艱辛與不易,一次次的打破與突圍,伴隨著新的阻隔,像極了現今的教育改革,一輪又一輪的教育改革解決了舊的阻隔又必然有新生的阻隔不斷出現,唯有一次次的打破才能推動教育的向前發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愛滿天下”,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思想、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陶行知追求的教育,是一種真實的,由內而外的愛。這也很好的呼應了育才學校的校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先生以一顆奉獻的心,撐起一片愛的天空。“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先生的只言片語中去感悟對教育的情感,學習先生的教育之心,方能潛心教育,寧靜致遠。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彼此遙相呼應血脈相連的,單獨拎出來片面的解讀與理解都會有所偏差。與時俱進、打破阻隔、真情付出,成就了獨特的陶行知,影響深遠,激勵后人。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先生的時代成就了先生的歷史意義,同時也限制了先生的追求。今天,唯有當我們融會貫通地去學習陶行知精深的教育思想,從時間的維度來深刻領會先生的教育思想,才會發現之前的許多理解上的偏差。重新細細研讀陶行知先生對“教育”的闡述,設身處地去感受,身臨其境去嘗試,才有真知,才有創新。用先生的形象比喻:“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中國的教育也須從行動開始,而以創造為完成。對先生的理解是起點,對教育的追求與期望是終點,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