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瑾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機電礦業系,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通用機械設備》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中首批重點建設專業“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之一。它的任務是使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具備該專業高素質勞動者和中級專門人才必需的通用機械設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正確選用、調試、使用、維修、保養常用的通用機械設備。
無論是黑色還是有色冶金生產,都具有生產強度大、生產節奏緊張以及要在高溫狀態下完成各種工藝操作的特點。因此,在現代冶金生產中,不配置必要的、數量上足夠的機械設備,生產便無從進行。冶金車間各種機械設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專為液晶工藝操作的某一過程而設計的專用機械設備,如煉鋼平爐和銅冶煉爐用的橋式裝料機,為處理熔化的生鐵、鉛、鋅等所用的連續式鑄鐵機、鑄鉛機、鑄鋅機,為把鋼錠、銅錠加工成型鋼、鋼板及各種銅材的壓延機等等;另一類為冶金車間應用的,但同樣也可應用于其他工業生產中的機械設備,即所謂通用機械設備。這些設備有在車間內部為完成起重、運輸工作的起重機和連續運輸機,還有為冶金爐輸送冷卻水、助燃空氣或有色冶煉中輸送各種流質用的各種類型的泵與風機。
在冶金生產中,這些通用機械處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在任何生產過程中,原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起重搬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一個年產700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中,各種物品的流通量就高達500萬噸左右,而且其中多數是要求在高溫、快速的情況下完成運輸工作的。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通常要裝備各種類型的起重、運輸機械。此外,在生產中,各種起重、運輸機械的投入使用,直接影響著生產流程上各工藝設備的配置情況。這些起重、運輸機械便是聯系各工藝之間的重要組成環節,從而超出輔助工作的地位。
黑色冶煉或有色火法冶煉中的各種冶煉爐,必須由泵和風機供給冷卻水和助燃的空氣;在有色濕法冶煉中需要各類泵來輸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流質。以一個年產十余萬噸鉛、鋅、銅的冶金廠為例,它應用的各種泵和風機在1000臺左右,占全部機械設備的50%以上。再以黑色冶金生產為例,高爐煉一噸生鐵需要供應2200---2500米3空氣,平爐煉一噸鋼需要十幾噸冷卻水;一個年產150萬噸的企業,每晝夜的耗水量達100萬噸之多。可見,對一個冶金廠來說,沒有具備相當能力的泵及風機來完成如此大量的流體輸送任務,冶金生產是不可能進行的。
我國對于起重、運輸、泵與風機一類機械設備的研究和制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杰出的貢獻。約在公元前1760年—1756年間,我國即發明了為農田灌溉提水用的起重工具----桔槔。公元前1115年--1079年間又發明了灌溉用的轆轤。轆轤是一個最簡單的絞車,它利用搖柄半徑和卷筒半徑的不同,以回轉運動代替了桔槔的杠桿的擺動,從而達到既省力又增加了提升高度的目的。到了公元186--189年間又發明了用于灌溉的提水翻車(腳踏水車),這種翻車就是現今應用的刮板輸送機的雛形。
許多歷史記載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掌握了流體運動的某些規律,并用來為生產服務。前面提到的幾種起重工具,都是為了農田灌溉而產生的。唐宋以前又出現了水利驅動的水車,利用水本身的動力來帶動提水工具吸水。
鼓風機的應用最初是從冶煉事業中開始的,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生產鑄鐵的國家,在公元前600多年就已經在煉鐵生產中應用了鼓風工具---橐(音tuo),這是一個大的皮囊,利用人力拉壓進行鼓風。以后又出現了“木扇”,木扇是一種利用人力啟閉木箱蓋板的鼓風裝備。到了公元37年開始利用水力帶動木扇鼓風,稱為“木排”。歐洲發明水力鼓風機是在11--12世紀,比我國晚了1000年左右。以后我國又更進一步發明了手拉木制風箱,于公元1637年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上,詳細記載了在當時已經普及應用的手拉木風箱的構造,其作用原理現在仍應用于往復式水泵和壓氣機上。
“液壓傳動”是近年來獲得迅速發展的一門技術。與機械傳動相比較,液壓傳動有很多優點,如易于得到大的力和力矩,易于實現直線運動或擺動等等。因此,在冶金機械中液壓傳動技術很快地得到了推廣使用。從事冶煉生產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熟悉液壓傳動的性質及有關知識,以適應工作需要。
工業機器人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以工業機器人為主體的機器人產業,正是破解我國產業成本上升、環境制約問題的重要路徑選擇。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近年來持續表現強勁,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工業機器人的熱潮帶動機器人產業園的新建。上海、徐州、常州、昆山、哈爾濱、天津、重慶、唐山和青島等地均已經著手開建機器人產業園區。產業的發展急需大量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人才短缺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要求我們具備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掌握使用工業機器人為主的工業控制、自動化應用等必備知識,具備從事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調試、維護、系統集成的綜合職業能力,適應工業機器人操作、工業機器人調試、工業機器人生產線維護、工業機器人設備集成和改造等職業崗位任職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有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主要舉措。我們應補充發展短板、提高供給質量、增強創新活力、擴大開放水平。應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有四點:一是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在高技術產業上占領技術制高點,培育全球主導權;二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斷增高,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企業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升級情況,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的供給;四是轉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讓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批新興特色產業集群快速崛起,10萬等級空分裝置用壓縮機組、大直徑全斷面硬巖掘進機、500千克六軸工業機器人、128層螺旋CT、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汽車等等都需要通用機械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水平不斷改進。
今后我們應增強產品類型,減輕機械自重,提高使用的可靠性,簡化操作或實現自動化,為中國制造2025,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