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 金錦濤 張楨浩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2013年5月4號,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和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①孟子曾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古人的浩然之氣與今天所宣傳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極大的相似,它們都是通過人們內在的認同從而得到外在的體現。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并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有中國特色,“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②這是對中國高校辦學經驗的總結,回答了如何培養兼具國際化和中國視野的人才隊伍這個問題。習近平強調在一流大學建設中有中國特色,探索一條符合本國實際發展的道路。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時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③加快建設教育事業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符合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是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回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實現了初步普及化,但是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當前高等教育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過度普及化所帶來的畢業生素質下降,這個問題已經在招聘市場上反映出來,即學歷結構由本科提升至碩士學位。這也從側面向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挑戰。當代高等教育不僅需要數量,關鍵是能夠對社會投入有所回報的教育產出,即教育質量。
2018年5月4號,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高校必須要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為此需要做好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④高校內涵式發展對高校建設提出了要求,迫使它們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外來人才以壯大力量。但高校教學良好體系并非能一朝一夕實現,西方知名高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才達到今天的高度,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來培養自身實力,努力將高校內涵化發展變為現實。
淳厚之校風不僅需要由良師來培養,培養勇于創新的風氣以帶動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要響應總理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推進產教融合,著力推進成果轉化,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用知識和人才要素來帶動中國夢的實現。在2016年12月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雙一流建設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⑤傳統的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分科過細,培養了大量的單向人才,不符合社會日益多樣化綜合化的需要,日益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打破傳統思路優化培養機制。在一些地區,高校資源分配與所在地實際需要存在著較大的缺口,這需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與結構,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扶貧能夠從根本上拔掉一個地區的落后根子。2017年可謂是雙一流建設的開局之年,《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印發標志著“雙一流”建設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現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已經公布,有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列入其中,成為教育模式創新改革的探索者。
思想正確才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遠,這對于大學里的學生更是首要要求。因此,意識形態建設一直以來為我黨所強調,習近平主席也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的建構,習近平主席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底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建構正確的意識形態是當下大學建設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僅是學習先進的思想理論,更是要樹立優良的品格和道德風范。
高校學生作為一類高級的知識分子群體,追求精神自由,思想獨立是可取的,但在心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導向是必然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⑥
這一句話在現代發揚得更為徹底。現代的大學,每一所都有著兼職、網店或其他賺錢的人與事,學生過早接觸社會,過早背上金錢負擔。這一方面是大學里的風向引導出現錯誤,各式各樣的商家入駐,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充斥著廣告、金錢和名利,這對于在校學習的學生不可避免帶來攀比、拜金色彩;另一方面殘酷的就業競爭壓力逼迫部分學生面對金錢。但有的人能夠將學習這一本職盡心盡力做好,但有的人卻未能抓住機會認真學習。學習是學生的本職,但是有著教師隊伍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規避部分錯誤,因此,建設一流大學必須要有著一流的師資隊伍。
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著眼點應在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認同感,認同感不僅僅是金錢、名利等,更多的是一股得到大多數人認同并踐行的思潮。認同感的培養需要學生認清知識是基礎,但使用知識才是切實可行增加認同感的方式,在這其中,發揚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應是最具成效又易于普遍實踐的途徑。
教育家們認為教育的民主會是促進政治民主的有途徑,如陶行知認為通過教育的民主化,能達到社會民主的理想。大學生從中學時代帶來的固有觀念的學生理應做的只有學習,學生自治對于這一觀念的轉變是極有效的方式。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不斷改革發展,學生自治是學生應有的權利,高等學校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順理成章之事。在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后,學生應該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進去,這是能夠直觀看到自己對于一個組織、群體發展的作用,也能清晰的看出自己的能力幾何,應該如何去努力去提升自己。
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其注定要作用于社會的發展,人多力量大是真理,但人心齊方能將力量發揮的最為徹底。因此,對于高校學生的培養需要先在思想上進行統一,這種統一不是限制思想自由,而是要剔除雜質,純凈道德品質和思想。激發學生積極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努力,因此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傳遞出參與感和認同感,讓他們由衷的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主人翁,并正在為一份偉大事業而奮斗。自主管理是一種進入社會前的初體驗,也是培養參與感和認同感的有效途徑,這是因為這是開辟了學生進入管理者的通道,這會使得學生自我鞭策自己去做得更好,從而去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不再是往日人們眼中的書呆子,而是具備實踐經驗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77
②習近平著.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5)
④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2)
⑤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⑥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