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彬
(四川省犍為縣紀家九年制學校,四川 樂山 614400)
教師通過PTT課件把教案搬上屏幕,“電子白板”完全取代“黑板”,上課教師只需點擊鼠標,對其他教學手段置之不理,使課堂由“人灌”變成“機灌”,只是簡單應用電子白板的演示功能,教師成了播放員,學生成了觀眾,課堂教學成了放“電影”。看似很完整的課,有圖片、視頻等場景材料,形象生動效率高,但經證明效果甚微。當深入學生中調查才發現,由于學生出于好奇過渡關注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卻忽視了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教師過度讓學生關注屏幕,卻忽視了學生回歸教材。
電子白板作為輔助工具,可以節省教師板書等時間,加快了課堂節奏,增加了課堂容量,但有時卻欲速則不達。記得一次農村片區《道德與法治》的公開課《公平正義的守護》(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八課),教師給出的背景材料量很大,我們這些聽課教師都沒把背景材料讀完,他就點到下一環節,我們還沒把筆記記下來,他又點到下一環節。試想連聽課教師都沒反應過來,學生就可想而知了。運用電子白板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用好了確實能提高課堂“效率”,但一味盲目追求課堂“效率”,而沒有留夠充足時間給學生閱讀材料或思考問題,應該也是失敗的教學。加之,農村學生參差不齊,這種只顧 “教”不管 “學”的教學,“高效”就變成“低效”了。
有些農村個別教師主張“拿來主義”,將網上課件整套下載下來使用,也不經過修改。當然這對教師來說確實“減負”了,因此這部分教師特別喜歡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但是效果卻不好。備課備什么,除了備教材外,更重要的是備“學生”。有些課件對于農村教師來說確實很難超越,但是否適合農村學校學生,是否適合這堂課是值得探討的。
農村某些教師由于年齡、計算機水平等因素造成電子白板使用不很熟練,再加之電子產品本身使用的不穩定性,使得運用電子白板進行課堂教學不但沒起到提高課堂效率,反而成了課堂教學的“累贅”,記得有一次校內公開課,獻課教師備課可以說是充分準備了課件,但在使用中,由于電子白板使用不熟,加之白板敏感度相當高,使得PPT課件沒按老師課前預設顯示,使得本身輕松的課堂教師忙得滿頭大汗,當然教學任務也沒完成。于是部分教師“怕麻煩”又走回到“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老路。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好電子白板這一現代教學輔助手段,教師必須先弄清、熟悉電子白板的功能,比如:PPT播放功能、展示功能,書寫功能等,讓課堂運用中游刃有余,不至于出現操作不熟,反被其累的現象,影響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要加強探索常態課堂教學與電子白板運用的有機融合,不要一味追求其課堂的華麗、熱鬧,而未落腳到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目標上。
傳統教學模式要讓農村學生去理解枯燥理論知識,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講解,其效果還不如人意。而電子白板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播放,讓本來抽象東西變得直觀,形象,學生也能很好理解掌握。比如在講《根本政治制度》(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五課)時,由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于農村八年級學生而言相當陌生。因此為了避免枯燥理論講授,我準備了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部分視頻,雖然有點費時,但讓學生親身去體會代表們聽取和審議國院總理李克強作的報告,去體會代表投票表決的過程,從而認識到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所起到的決策作用,還了解到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一舉兩得,既形象又直觀。
一堂課好壞,主要看教師是怎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電子白板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的。比如:在講《依法履行義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課)時,為了突出權利和義務關系這個重點,避免空洞的講解,我準備了一個動畫:一個同學隨手扔掉手中垃圾,高高興興,唱著歌去上學,卻不小心踩到地上的香蕉皮,摔了一跟頭,于是破口大罵,我讓同學們辨析這個同學的行為。通過動畫同學們形象理解了權利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我們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如果人人都這樣想,我們的權利就都得不到保障了。
雖然電子白板出現后,再采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模式不可取了,但并不是完全不用了。全部采用電子白板,教師將教案制成PPT,就成了播放員了,這種教學模式也是不可取的。傳統重點知識的板書、教師幽默的講解、優美的肢體語言,那怕是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語言,既讓學生自始至終了解了本節課的重點,又讓師生之間建立了感情,這是放“電影”所達不到的。因此,我們必須將常態教學與電子白板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各種教學的優勢,才能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做到教到老,學到老,不斷根據學生學情探索自已的教學輔助手段,在電子白板運用中不斷總結,才能教出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