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雙
(張家口市懷安縣柴溝堡鎮第二幼兒園,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啟”可理解為“開導、啟示”,即提出問題,啟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發”,為“引起、激發”,即激發幼兒思維積極性,然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凡是能指導、啟示、激發學習者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以及主動實踐的教學方法都可以稱為啟發式教學。
第一,要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激發其自主學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壓雞吃米”的故事:壓著雞的頭,雞不會啄米;把雞放開了,米放在一邊,雞反而自己跑過去啄米了。陶行知先生用這個故事作為講座的開頭,向大家詮釋了一個教育的道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主動學習。啟發式教學區別于直接說教式教學的優勢就在于激發幼兒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第二,啟發幼兒獨立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這是雨果的名言。也說明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獨立思考,就談不上創造。啟發式教育另一個要求就是嘗試不同的啟發技巧、方法,啟發和鼓勵幼兒獨立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第三,鼓勵學生動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引”,在于“導”,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巧導善引、相機點撥,有效促進幼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第四,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揚教學民主。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處于真正自由的狀態,其創造性才可以得到最大的激發。只有擺正對幼兒的認識,肯定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才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師幼互動才會更和諧。
(一)貼近幼兒實際,注重啟發技巧啟發式教學在運用的時候,要注重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和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幼兒在原有的知識經驗上得到提升,找到思維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科學活動“神奇的雞蛋”中,為了說明“雞蛋只要在碗邊輕輕一敲就裂了,而放在掌心用力握也握不爛”的科學道理,教師用了“壓強”和“壓力”這兩個物理專有名詞來向幼兒解釋。結果,幼兒一頭霧水。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的理解水平,沒有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用幼兒能理解、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述。由此可見,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學習規律的啟發才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誤導和阻礙幼兒的思維。
(二)以未知者的角色與幼兒一起探尋在運用啟發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先知先覺、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要適當“扮不懂”“裝傻”,和幼兒一起探尋,多給幼兒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啟發。如,在“風娃娃”活動中,“風娃娃往東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們曬的衣服,折斷了路邊新栽的小樹……人們都在責怪它。”抓住這里的省略號,教師引導幼兒想象、說說風娃娃還給人們帶來了哪些不便。幼兒一下子就議論開了,“吹亂我的頭發,天冷了吹得我的臉好疼”“如果發生火災了,風娃娃一吹,火會越來越大,把房子都燒沒了”“臺風來了,會把船掀翻”。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大膽地想象,在積極回應提問中拓展了思維。
(三)利用生活現象引導幼兒思考啟發式教學,要引導幼兒進行積極的、有價值、有依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是異想天開。大班語言活動“片片樹葉故事多”中,教師引導家長周末帶著幼兒去公園觀察樹葉形狀,看樹葉飄落的樣子,撿樹葉,畫樹葉,進行樹葉藝術創作,在班上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樹葉的主題探索。有了生活經驗的鋪墊,再以詩歌《落葉》為文本,組織語言活動,以從“說一句話”到“說一段話”再到“說一個故事”為目標,讓幼兒將樹葉與實物建立聯系,進行發散思維。教師創設樹葉從大樹下飄落下來的場景,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對樹葉、場景產生聯想,實現有意義的經驗建構。
(四)注重發問的方式,啟迪幼兒思維教學中提問方式有很多,例如,可直接問,也可間接問;既可正著問,也可反著問;既可明問,也可暗問;既可大范圍問,也可小范圍問;既可對照比較問,也可層層推進地問。例如在“青蛙搬家”語言活動中,教師請幼兒講講有關青蛙搬家的方法。有幼兒說:“大雁在天空飛,青蛙可以一蹦一跳地跟著走。”有幼兒反駁:“這樣蹦要蹦到什么時候呀?”大家把目光轉向了老師。老師笑了笑,說:“你們能不能改進一下這個做法呢?”有的幼兒說:“青蛙可以找來一條很長很長的彈力竿,青蛙坐在竿頂上,大雁把它一彈就彈出很遠了。”這個想法也讓其他幼兒產生了疑問:“那樣青蛙會不會摔死?”該幼兒補充說:“在青蛙的身上裝上彈力球,這樣就不會摔死了。”教師恰當的啟發,使幼兒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也對討論起到連續的促進作用,使教、學實現了良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