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云南省玉溪日報社,云南 玉溪 653100)
在經濟新聞報道中,由于經濟新聞特有的專業屬性,決定了記者在報道中必須全力發揮“解碼器”作用,解經濟新聞中的專業術語之碼,專業知識之碼,社會關系連接之碼,讓大多數普通讀者也能讀懂、弄通經濟新聞要傳達的內容和思想,增強新聞可讀性,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既然“解碼”在經濟新聞報道中如此重要,那么,經濟新聞記者要如何把自己“煉”成一個“解碼器”呢?
首先要加強經濟學專業知識學習。一個好的專業經濟新聞記者,要掌握經濟學,貨幣金融學,會計學、國際貿易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經濟法學等經濟學基礎知識,掌握了以上知識,基本能滿足采寫一般經濟新聞的需求。現在很多媒體,特別是地市級媒體,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記者大多沒有系統的學過經濟學、管理學,而是“半路出家”跨學科從事經濟報道,專業知識的薄弱,是經濟報道的軟肋。要提升經濟報道的質量,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筆者在《玉溪日報》從事經濟新聞報道十余年,雖然在實踐中獲得一些經濟學知識,但是零碎、片斷,不系統,在實際運用中深感力不從心,為此,我于2011至2012年,專門參加了玉溪市金融行業組織的金融系統研究生班函授培訓,平時則購買大量經濟學的書籍來閱讀,并長期在喜馬拉雅、得到等APP平臺購買財經頻道知識不斷加強學習,年復一年不懈的積累,才從一名對經濟一無所知的記者成長為一名財經記者。本部門一名老記者,40歲轉崗做經濟報道,聯系工業口,對工業的認識從零開始,用十余年時間,邊采訪邊學習,硬生生把自己“煉”成了工業經濟報道的專家。他采寫的報道《易門經驗》《1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給玉溪帶來什么》《從玉溪制造到玉溪智造還有多遠》等文章不僅生動好讀,而且深得業內專家認可。其次,要加強新聞專業知識的學習,從采、寫、編、評到理論,熟練掌握個中規律,在實踐中,將經濟學和新聞學知識融會貫通,用新聞的眼光看經濟,用經濟的視角寫新聞。第三要與時俱進,加強對新經濟、新概念、新名詞、新技術的學習。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新概念、新提法、新名詞層出不窮,記者必須快速掌握這些新事物,并內化為自身知識,才能提升新聞敏感度,拓寬新聞視野,才能發現有價值的新聞,成為站在時代潮頭的瞭望者,否則,即便是“活魚”從眼前游過,也看不見,更談不上去抓。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傳播從載體到手段,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顛覆,傳統媒體面臨極大挑戰,新舊媒體融合勢在必行,學會應用新技術來承載新聞內容,是記者必須掌握的技能,就像當年用電腦替代手寫稿一樣,新技術就是一項新工具,只有學會使用新工具,才能適應新時代。
在經濟活動紛繁復雜的今天,經濟現象往往與社會、政治、文化交織在一起。因此,經濟報道在探索、分析一些經濟生活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時,要與社會、文化聯系起來,從社會、文化甚至哲學的角度來把握和剖析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站在一個較高的視角,透徹明了的搞清楚經濟建設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如《玉溪日報》2018年12月10日刊登的《一條鄉路的美麗蛻變——從土路到信息路看新化彝鄉改革開放40年巨變》一文,記者從描寫一條29公里的鄉鎮道路40年來的變化入手,從土路到柏油路再到信息路,引申到一個地方40年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居住、生產、生活的變化,描繪了一幅改革開放以來彝鄉熱氣騰騰,欣欣向榮的發展畫卷。記者從社會的視覺來寫經濟現象,文章生動、鮮活,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能否通過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表面現象抓住并揭示事物的本質,取決于記者的政策水平和學識水平,所以,記者除了努力學習經濟學知識外,還應該更多地了解非經濟方面的知識,跳出經濟寫經濟。
大多數讀者不具備經濟專業知識,對經濟信息中所包含的知識內涵缺乏理解的基礎,既難理解這些數據、信息、政策、報告所包含的意義,更難解讀這些數據、信息、政策、報告背后的市場因素、社會環境等原因以及未來可能對他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因此,記者在寫經濟新聞時,首要任務不是真實客觀的記錄和再現,而是通俗的解讀。
所謂通俗,就是盡可能地用普通老百姓能夠理解的方式,能夠讀懂的語言和文字來寫經濟新聞。如《玉溪日報》2018年5月9日刊登的《玉溪農業經濟實現“開門紅” 一季度農業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一文,記者沒有簡單的羅列數字,而是選取了在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上獲取的一組最有新聞價值的數據(一季度玉溪農業增加值完成18.2億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然后,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種植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培育、外向型農業發展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得出玉溪農業經濟取得可喜成績的原因——是近年來玉溪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提質增效,堅持推進產業升級,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之路的結果,文章用通俗的語言對生硬的數據進行了解讀,邏輯清晰,形象生動,淺顯易懂。再比如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報道中,《玉溪日報》2018年5月21日刊登的《三產融合激活市場 澄江藍莓闖出新路》一文,以講故事的方式,從一戶企業入手——講述了云藍藍莓公司以基地藍莓莊園為基礎,大力發展藍莓生態種植,并形成集加工、觀光、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闡釋了什么是一二三產融合,解析一個產品在農業、工業、商業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結和邏輯關系,易于讀者理解。用通俗的語言、用故事的結構來寫經濟新聞,比羅列一堆數字和專業術語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并能給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考。